CSCO抗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国际论坛,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终身教授、肿瘤血管新生领域的世界知名专家曹义海教授从临床前实验室的视角给大家带来了《肿瘤微环境中的血管生成信号通路和治疗靶点》的基础研究报告。
早在20世纪70年代,年轻的外科医生JudahFolkman在与癌症患者接触中发现癌组织富含异常多的血管,这些血管脆弱且易出血。他还发现癌组织在没有血管新生的情况下虽然能生存却不会进一步生长,因此他认为癌组织必须依赖新生血管来支持它们的生长。年,Folkman等发现了促血管新生因子(tumorangiogenesisfactorTAF),能诱导EC的增殖和血管生成,并提出了血管新生是肿瘤生长的必须条件这一观点。年,Folkman的同事Klagsbrun和Shing纯化了首个肿瘤衍生血管生成因子,后来又被Gospodarowice实验室纯化所得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growthfactor2,FGF-2)。而在这之前,Senger和Dvorak发现了一种名为血管渗透因子(vascularpermeabilityfactor,VPF)的蛋白。这种VPF蛋白的抗体能够抑制由癌症引起的腹水。随后,VPF被发现与VEGF是同一种物质。VEGF是Ferrara和Henzel于年发现的蛋白质物质,能够特异性诱导ECs生长并表现出血管新生活性。VEGF还与血小板生长源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PDGF)-A和-B具有共性,而PDGF-B又是血管重构的重要因子。随着血管新生的研究方法不断发展和FGF-2、VPF/VEGF等的发现,越来越多的血管新生因子在癌组织和非癌组织中不断被发现。
这些己知的信号传递分子具有调节肿瘤血管新生的作用,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关键因素。曹义海教授近期研究发现VEGF、VEGF-B、VEGF-C、FGF-2、PDGF-BB和TNF-α等血管生成因子和细胞因子可在肿瘤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到调节肿瘤血管生成和淋巴管新生的作用。此外,这些血管生成因子和细胞因子与其他因子相互作用对耐药性的发展非常重要,并可作用于肿瘤转移级联的各个环节。基于此,曹义海教授己确定多种治疗干预的新型肿瘤标记物,并提出治疗原发性肿瘤和转移病变的新的治疗策略。
曹义海教授展望未来抗血管生成药物无论单药或联合化疗都必须变得更加有效,作用于多条血管新生通路并产生最小的药物副作用。为了实现这种最理想的药物疗效,科研人员必须进一步了解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机理、建立更完善的动物模型、找到更可靠的生物标记物、发明可缓慢释放药物的给药方式、制定更合理的联合用药方案等等。此外,科研人员还需设计更合理的临床试验方案,这种方案必须综合考虑患者的遗传基因和表观遗传学背景,还有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等。可见,完善的临床试验方案设计需要临床肿瘤医师和转化临床医学科学家的通力合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