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是儿童青少年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偶尔见于成年人,在我国,骨肉瘤的发病率约为3/万,占恶性肿瘤的0.2%。经过新辅助化疗和手术以及术后辅助化疗等规范化治疗,目前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经提高到75%以上。
骨肉瘤多发生于长骨干骺端,偶发生于骨干或骨骺。骨肉瘤含有不同成份的软骨,纤维组织及生骨组织。骨膜下骨皮质及髓腔部均可发生浸润扩散。早期肿瘤主要部分在骨膜下,融合于骨皮质,溶骨性瘤组织,软骨成份少,骨破坏较快,循环丰富,骨坏死区可形成包裹,肿瘤向邻近软组织扩散,可发生病理骨折,少数肿瘤骨质坚硬。一般骨肉瘤不侵入关节,偶有破坏皮质或病理骨折后累及关节。由于肿瘤的发展及骨膜反应,常有骨膜高起形成三角通称Codman三角,并有与骨干呈垂直的阳光样放射骨针。显微镜下可见许多瘤细胞、细胞及细胞核大小,形状不一,有小型多核巨细胞,梭形细胞,不成熟的软骨细胞及恶性成骨细胞,细胞核大,染色很深。几乎所有转移均经血液转移至肺,少数转移至脑、内脏、肾及经淋巴管至淋巴结。
目前,我国骨肉瘤患者的5年存活率已经从过去的不足20%提升到现在的75%以上,保肢率也达到了90%以上。这一疗效主要归功于新辅助化疗+手术+辅助化疗的治疗模式的开展。骨肉瘤的化疗从一开始的单药应用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多药联合,但其中一线化疗药物的选择仍然是阿霉素、甲氨蝶呤、卡铂和异环磷酰胺四种药物。在我国主要的骨肿瘤中心多采用以上四种药物进行配伍,制订化疗方案,并且在疾病的早期即开始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专家简介:
张鹏,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在读,美国杜克大学肿瘤中心访问学者,医院科技拔尖人才,河南省抗癌协会骨与软组织肉瘤专业青委会常委,河南省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委员。主要从事骨与软组织肿瘤、骨转移癌等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临床与科研,在骨肉瘤、软组织肉瘤早期诊断、保肢治疗、个体化治疗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尤其提倡并大力开展四肢肿瘤切除重建保肢治疗、脊柱转移癌微创减压治疗、骨与软组织肉瘤手术前后新辅助化疗等规范化治疗。现主持省级医学科研课题3项,厅级医学课题1项,参编英文书籍2部;作为第一或主要完成人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卫生厅医学科技进步奖4项,医学新技术引进奖1项,近5年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专业学术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