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皮肤的结构解析
皮肤覆盖全身表面,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
全身各处皮肤的厚度不同,背部、项部、手掌和足底等处最厚;
腋窝和面部较薄,尤其是眼周皮肤更薄(眼部皮肤没有汗腺和皮脂腺);
皮肤可从外到内分为: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部分;
接下来匠姐会从外到内,依次为大家解析:
一、表皮:决定皮肤的质地和滋润度,也是决定肤色的成因,表皮没有血管,所以可以通过出血或不出血来衡量是否损伤到真皮;
角质形成细胞是构成表皮层的主要细胞,由基底层----位于表皮层底部的真皮与表皮联合(DEJ—表皮真皮纤维结合素)产生,由干细胞所制造:当干细胞分裂时,产生许多子细胞,子细胞会缓慢移动到表皮的最上层,子细胞的成熟与移动到角质层的过程成为角质化,表皮的各层结构组织就是以角质细胞的移动与成熟(角质化过程)产生的不同特性来命名的,
其中表皮又可从外到内依次分为:
角质层、透明层(手掌脚掌特有)、颗粒层、棘层、基底层
第一层(最外层)---角质层(表皮角质层):类似于砖墙的排列,无核且无颗粒的密集细胞团(细胞封闭的蛋白质覆盖),通过双层脂质粘连,形成皮肤屏障,吸收大量短波紫外光,保护穿透皮肤的水分流失(TEWL),氨基酸及单体纤维凝结蛋白质分解所形成的新陈代谢副产物,构成了肌肤的天然保湿因子(NMF),NMF及酯质体等在皮肤的水化作用,柔软行及皮肤弹性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防止外界环境中机械性、物理牲、化学性和生物性有害因素们损伤,角质层太厚则皮肤黑、暗沉、并且影响其它活性成分的吸收
第二层---透明层(手掌脚掌特有),防止水分及电解质通过
第三层---颗粒层:含有透明可视的角质颗粒,含有前单纤维凝结蛋白,为肌肤提供强度和结构
第四层---棘(ji)层:该层细胞有多个棘状突起(棘桥),由多个粘多糖分子与其它蛋白质所组成,对细胞的粘合与移动很重要,角化后首度出现层状颗粒在棘层,这些颗粒包括脂质(神经酰胺,胆固醇,脂肪酸,三酸甘油酯,角鲨烯,二酸油酸,胆固醇酯,酵素等),层状颗粒移动到表面并由细胞溶解出脂质物,对肌肤形成屏障,此层含有角质素1和10
第五层---基底层:
基底层中:10%的干细胞,50%放大细胞,40%丝状分裂细胞,
基底细胞:细胞形状为方形,平均厚度0.1mm,基底细胞包括角质素5及14,是形成细胞弹性的骨架成分,促进角质细胞移动,形成角质化过程,
黑素细胞(真黑色素和类黑色素),每8—10个基底细胞就有1个黑素细胞(黄种人基底层含有,且数量比白种人多,黑种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都有黑色素细胞,且数量比较多)
朗格罕氏细胞(炎症):
莫克尔细胞(神经系统,会有痛感):接近基底层,不分枝,与角质形成细胞之间有桥粒相连
角质细胞循环周期26—42天,循环过快或过慢都将影响皮肤的外观以及健康;
二、真皮:
基质:酸性粘多糖(如HA,硫酸软骨素)、中性粘多糖,蛋白质(GP)、电解质(PCA),真皮内组织丰富,如神经,血管,淋巴管,毛囊,皮脂腺及大小汗腺等。
乳头层:由圆锥乳头构成,毛细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几乎所有的炎症,均是侵犯乳头层引起,提供表皮营养,与体温调节有关,皮肤红、白与此有关
网状(组织)层:内部有毛根,皮脂腺、汗腺、和黑素细胞、含有缔结组织(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细胞
三、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又称皮下脂肪层或脂膜;
皮脂腺:结构分为腺体和导管两部分
皮脂腺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附属于毛囊 此种皮脂腺开口,于毛囊,与毛发共同构成毛皮脂系统。(大多数)
②与毳毛有关 其导管直接开口于体表。
③与毛发无关 直接开口于皮面,又称自由皮脂腺。
皮脂—人类天然护肤品:皮脂腺分泌和排泄的产物称为皮脂,它是一种混合物,其中包含多种脂类物质,主要有饱和的及不饱和的游离脂肪酸、甘油酯类、蜡类、固醇类、角鲨烯及液体石蜡等。皮脂排泄到皮肤表面,一部分附着在毛发上,起润泽毛发的作用;另外大部分则与汗腺及角质层排出的水分及多种物质共同形成一种覆盖于体表的孔化脂质膜,又称皮表脂质膜,其作用是润滑皮肤,保持水分,防止皮肤干燥、皲裂。
下节匠姐将继续分享皮肤各层组织的作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