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教学内容〕
一、病理学定义,内容和任务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病理学发展
五、如何学习病理学(补充)
〔目的要求〕
一、掌握:病理学的定义
二、熟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了解: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的发展;如何学习病理学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教学内容〕
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概念
1,萎缩:概念,病理性萎缩的类型,萎缩的病变特点
2,肥大:概念,病变(高血压左心室肥大)
3,增生:概念,病变特点
4,化生:概念,化生的机制,鳞状上皮化生及其意义,结缔组织化生
二、细胞、组织的损伤
(一)原因与发生机制
(二)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学变化
1,可逆性损伤(变性):概念
⑴细胞水肿:发生机制和病变特点
⑵脂肪变:发生机制和病变特点
⑶玻璃样变性:类型和病变特点
⑷淀粉样变性
⑸黏液样变性
⑹病理性色素沉着: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
⑺病理性钙化:营养不良性,转移性
2,不可逆性损伤(细胞死亡)
⑴坏死:概念;基本病变(核的改变);类型;结局
⑵凋亡:概念;形态特点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
2,病理性萎缩的类型和萎缩的病变特点
3,鳞状化生及其意义
4,变性、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的概念
5,细胞水肿、脂肪变的病变特点;玻璃样变的类型和特点
6,含铁血黄素的形成过程和意义
7,坏死、凋亡的概念;坏死的基本病变(核的改变)、类型和病变特点
二、熟悉:
1,适应的概念;肥大的病变特点
2,细胞水肿、脂肪变的发生机制
3,营养不良性钙化
4,坏死的结局
三、了解:
1,增生的病变特点;化生的机制和结缔组织化生
2,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3,淀粉样变性;粘液样变性;脂褐素;黑色素;转移性钙化
4,调亡的形态特点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教学内容〕
一、再生:概念
1.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2.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上皮、纤维组织、软骨和骨、血管、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3.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
⑴细胞外基质在再生中的作用:细胞外基质的概念和主要成分
⑵生长因子:概念,与再生有关的主要生长因子
⑶抑素与接触性抑制
二、纤维性修复:概念
1.肉芽组织:概念,成分及形态,作用及结局
2.瘢痕组织的形态和作用:概念,作用及对机体的影响
三、创伤愈合
1.皮肤创伤愈合:基本过程,类型
2.骨折愈合:基本过程
3.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再生的概念,细胞的再生潜能
2,生长因子的概念
3,肉芽组织的概念、成分及作用
4,皮肤创伤愈合的类型
5,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
二、熟悉:
1,细胞再生潜能与细胞周期的关系
2,上皮、纤维组织、血管和神经组织的再生过程
3,与再生有关的主要生长因子
4,抑素及接触性抑制
5,细胞外基质的概念和主要成分
6,肉芽组织的结局
7,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三、了解:
1,软骨、骨和肌组织的再生过程
2,抑素和接触性抑制
3,瘢痕组织的形态和作用
4,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4学时
一.充血和瘀血:概念
(一)充血:概念,类型,病变及后果
(二)瘀血:
1.概念,原因,病变及后果
2.肺瘀血
3.肝瘀血
二.出血:概念,类型,病变及后果(自学)
三.血栓形成
(一)概念,形成条件及机制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血栓的类型和形态
(三)血栓的结局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四.栓塞
(一)栓塞及栓子概念
(二)栓子运行途径
(三)栓塞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五.梗死
(一)概念,梗死形成原因和条件
(二)梗死的病变和类型
1.贫血性梗死:概念,常见器官病变特点
2.出血性梗死:概念,发生条件,常见器官病变(肺、肠)
3.败血性梗死:概念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六.水肿:概念,发病机制,病变(自学)
一、掌握
1.充血的概念
2.瘀血的概念、原因、病变及后果
3.肝瘀血、肺瘀血的发生、病变特点及后果
4.血栓形成的概念、形成条件,形成过程、类型及形态特点、
5.栓塞和栓子的概念,栓子的运行途径,栓塞的主要类型
6.血栓栓塞对机体的影响
7.梗死的概念、原因、病变和类型,出血性梗死的发生条件
二、熟悉
1.充血的类型、病变及后果
3.血栓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4.其他类型栓塞对机体的影响
5.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三、了解
1.出血的类型、病变和后果
2.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
3.水肿
第四章炎症
6学时
一.概述
(一)炎症的概念,防御作用
(二)炎症的原因
(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的概念
(四)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二.急性炎症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
(二)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三)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
(四)炎症介质:概念,主要炎症介质及其作用
(五)急性炎症的类型及其病理变化
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的病变特点
(六)急性炎症的结局
1.痊愈
2.迁延为慢性炎症
3.蔓延扩散
三.慢性炎症
(一)一般慢性炎症:病理变化特点
(二)慢性肉芽肿性炎
1,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
2,慢性肉芽肿性炎的常见病因
3,肉芽肿的形成条件和组成
4,肉芽肿举例
一、掌握
1.炎症的定义和意义,炎症反应防御作用
2.炎症的基本病理改变:变质、渗出、增生的概念
3.急性炎症的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
4.急性炎症的形态学类型及病变特点
5.慢性炎症的特点,肉芽肿性炎的概念、类型和病变特点
二、熟悉
1.急性炎症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1.急性炎症的结局
2.炎症介质的概念、主要炎症介质及其主要作用
三.了解
1.炎症的原因,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病理学教学大纲(7版教材)年
第五章肿瘤
〔教学内容〕
一、肿瘤的概念
肿瘤性增殖与非肿瘤性增殖的区别
1,大体形态
2,组织形态
三、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
(一)概念
(二)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三)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四)异型性与分化的关系
四、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一)命名原则
(二)分类:常见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
五、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肿瘤的生长方式和生长速度
肿瘤的生长方式:膨胀性,外生性,浸润性
肿瘤生长特点:倍增时间,生长分数,肿瘤细胞生成和死亡比例
肿瘤血管生成
肿瘤的演进与异质化
肿瘤扩散
局部浸润和直接蔓延肿瘤局部浸润和蔓延机制
转移: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
(一)良恶性肿瘤的区别要点
(二)良恶性肿瘤区别的相对性和交界性肿瘤的概念
(一)上皮组织肿瘤:良性,恶性(好发部位,形态特点,生长特性)
良性:乳头状瘤,腺瘤
恶性:鳞癌,腺癌,基底细胞癌,尿路上皮癌
(二)间叶组织肿瘤:良性,恶性(好发部位,形态特点,生长特性)
良性:脂肪瘤,血管瘤,淋巴管瘤,平滑肌瘤
恶性:脂肪肉瘤,纤维肉瘤,骨肉瘤
癌与肉瘤的比较
(三)神经外胚叶肿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恶性黑色素瘤(好发部位,形态特点)
十、癌前疾病(或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和原位癌
(一)癌前疾病(或病变)的概念及常见癌前疾病(或病变)
(二)非典型增生的概念及分类
(三)原位癌的概念
(四)上皮内瘤变的概念
十一、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
(一)细胞生长与增殖的调控
(二)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1,癌基因
2,肿瘤抑制基因:Rb,p53
3,凋亡调节基因
4,DNA修复基因
5,微小RNA
6,端粒酶和肿瘤
7,肿瘤发生多步骤过程
十二、环境致瘤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生物因素
十三、肿瘤与遗传
十四、肿瘤免疫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殖与非肿瘤性增殖的区别,一般形态和结构
2,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
3,肿瘤的演进和异质化的概念
4,肿瘤生长方式、扩散、恶性肿瘤浸润与转移机制
5,肿瘤的分级
6,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7,肿瘤命名及分类
8,癌与肉瘤的区别
9,常见肿瘤举例:上皮性肿瘤、间叶性肿瘤
10,癌前疾病(或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和原位癌
二、熟悉:
1,肿瘤生长特点和肿瘤血管生成
2,良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3,神经外胚叶源性肿瘤:好发部位,形态特点
4,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
5,环境致瘤因素
三、了解:
1,常见肿瘤免疫组化标记
2,肿瘤的分期
3,肿瘤与遗传
4,肿瘤免疫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教学内容〕
一、动脉粥样硬化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的各种学说
(二)病理变化
1,基本病变:脂纹、纤维斑块、粥样斑块、继发性改变
2,主要动脉的病变:
主动脉、颈动脉及脑动脉、肾动脉、四肢动脉、肠系膜动脉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病理变化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概述
临床表现:
1.心绞痛
2.心肌梗死:类型、病理变化、合并症
3.心肌纤维化
4.冠状动脉性猝死
三、高血压病
概述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发病机制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良性高血压:1.功能紊乱期2.动脉病变期3.内脏病变期
急进型高血压
四、风湿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期增生期瘢痕期
(三)各器官病变
1.风湿性心脏病
2.风湿性关节炎
3.皮肤病变
4.风湿性动脉炎
5.风湿性脑病
五、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简介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因病理变化
六、心瓣膜病
概念
二尖瓣狭窄
(1)原因及形成机理
(2)形态
(3)血流动力学变化和心脏变化
七、心肌病和心肌炎:病理变化
1,概述
2,扩张性心肌病
3,肥厚性心肌病
4,限制性心肌病
5,心肌炎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心肌梗死的类型、病理变化、合并症
3,高血压病的概念及诊断标准、类型与病理变化
4,风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基本病变,风湿性心脏病
5,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概念、病变及后果
6,心瓣膜病的概念及类型;二尖瓣狭窄的形态、血流动力学变化和心脏变化
二、熟悉:
1,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
2,心肌梗死的生化改变
3,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概念、病变及后果
三、了解
1,心绞痛的概念及类型
2,心肌纤维化;冠状动脉性猝死
3,高血压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4,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病的皮肤病变;风湿性动脉炎;风湿性脑病
5,二尖瓣狭窄的病因与形成机制
6,心肌病;心肌炎
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
〔教学内容〕
一、肺炎
(一)细菌性肺炎
1,大叶性肺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
2,小叶性肺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和并发症
(二)病毒性肺炎(概念、病因、病理变化)*SARS的病理变化
(三)支原体肺炎(概念、病因、病理变化)
二、慢性阻塞性肺病(概念)
(一)慢性支气管炎(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二)支气管扩张症(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可安排自学)
(三)肺气肿
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类型、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三、肺硅沉着症
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硅肺的分期及其病变特点、并发症
四、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一)概念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病理变化
1,肺部病变
2,心脏病变
(四)临床病理联系
五、鼻咽癌
(一)病因
(二)病理变化
1,好发部位2,肉眼类型3,组织学类型
(三)扩散途径
1,直接蔓延2,淋巴转移3,血道转移
六、肺癌
(一)病因
(二)病理变化
1,大体类型:
2,组织学类型及病变
(三)肺癌扩散途径
1,直接蔓延2,转移
(四)临床病理联系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大叶性、小叶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并发症
2,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概念
3,肺气肿的病因、发病机制、类型及病变
4,肺硅沉着症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5,鼻咽癌的病因、病变及扩散途径
6,肺癌的病因、组织发生、类型、病变特点和并发症
二、熟悉:
1,大叶性、小叶性肺炎的临床病理联系
2,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变及临床表现
3,病毒性、支原体肺炎的病变
4,肺硅沉着症的分期及特点,并发症
5,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变
三、了解
1,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2,肺尘埃沉着症的概念
3,SARS的病理变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