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管瘤是儿童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血管瘤。它的发病原因一般与淋巴管的胚胎发育畸形有关,因此,淋巴管瘤同时拥有畸形与肿瘤两种特征。
淋巴管瘤好发于颈部、颌面部、腋下、四肢,也可见于纵膈及腹腔内和腹膜后;可以分为毛细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囊性淋巴管瘤和弥漫性淋巴管瘤。临床上比较多见的是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囊性淋巴管瘤。
A颈部囊性淋巴管瘤(注射治疗前.刚出生时)
淋巴管瘤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注射治疗和外科手术切除两大类。到底采取哪种方法好呢?家长们都很想知道答案。自己上网查询发现说法不一,说手术好的、注射治疗好的都有,弄得大家一头雾水。
其实,在20年前,国内对淋巴管瘤的治疗基本上采取外科手术切除。但是,淋巴管瘤的生长特点是包绕着大血管、神经,并向深部延伸侵润,有时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所以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如容易损伤大血管、神经等),术后复发率高。有人研究发现,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12%~33%,手术后复发率高达15%~53%;而且,手术切口长,创口愈合不美观。显然,临床医生对这样的手术结果是不满意的。于是,淋巴管瘤的药物注射治疗法进入大家的视线。
刚开始,国内临床医生曾经采用鱼肝油酸钠、无水酒精、尿素、激素等药物进行注射治疗,一段时间后由于治疗效果不佳或副作用大等原因,大部分人放弃了。大家转而采用抗癌药物、沙蓓林、聚桂醇等进行注射治疗,有的尝试着把几种药物联合使用(比如抗癌药与激素),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现在已经明确:药物注射治疗淋巴管瘤总体疗效是明显的,还具有损伤轻、美观等优点。现在主要采用的药物是抗癌药物及OK-或沙蓓林,常用的抗癌药物有平阳霉素、博来霉素等。
B注射治疗后(1岁多时)
抗癌药物主要的副作用是注射后出现发热、腹泻、呕吐、过敏等;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纤维化,但文献报道极少发生。沙蓓林需要做青霉素皮试,尽管其注射后没有发生肺纤维化的风险,但是注射治疗后往往有数天高热,而且注射局部比较肿胀和疼痛。
从我们的临床实践来看,囊性淋巴管瘤的注射治疗效果最好,海绵状淋巴管瘤其次,弥漫性淋巴管瘤和毛细淋巴管瘤治疗效果不理想。
哪些淋巴管瘤需要外科手术切除呢?有以下几种情况:⑴颈部淋巴管瘤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的;⑵反复注射治疗无效的;⑶淋巴管瘤影响器官功能明显的;⑷有的作者认为,如果瘤体范围比较局限,而预估注射治疗效果不佳的也可以手术切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