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片瓦”舞蹈是流传于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家寨镇黄西、黄东行政村的传统民间舞蹈。舞蹈之名源于表演者手握的、用骆驼骨头制成的四片瓦状的道具。
从这个民间舞蹈所蕴藏的古老文化信息来看,它有别于古代曾有的以及现今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民俗中青蛙与祈雨等相关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古代迎尸祭拜礼俗的研究,该舞蹈与古代的蜡祭活动有关,因此该舞蹈也可称之为蜡祭舞蹈,它出现于民间蜡祭礼俗中的时间最晚也在北宋以前。
“四片瓦”舞是一个由多人参与表演的群舞。每年春节期间耍社火时,黄西、黄东村都会有“四片瓦”舞的表演。舞者,脸部都画有青蛙的形象图案。具体做法是以人的鼻子为基体,画出青蛙的身体,鼻头被画作青蛙的头部,鼻翼两侧及嘴的上部画蛙的前肢,眉的部位对称画着青蛙的两个强有力的后腿。一个立体的惟妙惟肖的青蛙脸谱画在了演员脸上。
舞者手握的道具,过去是以骆驼骨制成,宽约2.5厘米,长约10厘米。因以骆驼的腿骨磨制,故道具形似瓦的特点。为什么采用骆驼的腿骨作为舞蹈的道具?笔者访问了两个村的几位老人,回答都是:“骆驼的骨头敲打起来声音响亮”。也就是说因为骆驼的腿骨骨质密,敲击时能发出响亮的声音。现今骆驼的骨头不易找到,人们便选用了材料易得,并且同样也能发出清脆响亮声音的竹片作为道具。
表演时,舞者的舞蹈大多模仿青蛙的蹲跳、游动、鸣叫等最能表现青蛙形体特征和行为语言的动作编排队形,随着身体的舞动,手中的瓦状道具敲出了阵阵的蛙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好似无数只青蛙跳动在田间,为人们消灭危害庄稼的昆虫。
对于青蛙的崇拜,我国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春秋繁露》:“春旱求雨,取五虾蟆”。《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引唐朝章孝标的诗:“田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同书卷一八五《蟾蜍部》:“虾蟆群聚,从请天雨,云雷连集,应时辄下,得其所愿”。从这里我们看到古代先民观察认识到下雨前田野里会传来蛙的鸣叫声,以及“虾蟆群聚”等先兆,他们发现青蛙与下雨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
社火活动是汉族在春节节庆期间进行的传统文娱活动。它是由古代开展的一系列祭祀活动连续进行形成的变异民俗事象。它主要是由古代的迎春礼俗、逐傩驱疫仪礼、蜡祭仪礼等构成并发展变化而来。
在青海省大通县黄家寨镇黄西、黄东村,当地民间关于“四片瓦”舞的起源,既没有神奇的传说,也不知道创编这个奇特民间舞蹈的编者是谁,以及传承的历史渊源。但是黄西、黄东村的村民普遍认为:因为青蛙能消灭螟蝗虫害、保护庄稼、有益于农作物的生长。演“四片瓦”舞是为了保佑农家“五谷丰登”、粮食满仓。村民们对于“四片瓦”舞表达的意愿,其实质是这个舞蹈所表现的文化内涵,它有别于广西壮族跳青蛙舞是为了取悦雷神、期盼风调雨顺、人口繁衍的民众意愿。因为青蛙能吞食虫类、保护庄稼,所以才被作为祭祀的“神祇”迎接而来接受人们的祭拜。村民们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的思想,以及他们虔诚地进行舞蹈的活动形式,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祈福报功迎而祭之的活动是一脉相承的,舞蹈所表现的思想根源,是古人在《礼记·郊特牲》中记载的、先秦时进行的蜡祭活动中“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
综合网络
本期监制/韩易桦责编/马寒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