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IL7R
IL7R(白细胞介素7受体,CD)基因位于染色体5p13,编码一种IL7受体蛋白。IL7R需要IL2RG的协同作用,后者是多种细胞因子受体(如IL2、4、7、9、15)共同需要的gama链蛋白。IL7R在淋巴细胞发育过程的V(D)J重排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为正常淋巴细胞发育所必需。其功能缺陷可致重症联合免疫缺陷(T-,B+,NK+SCID;MIM:#),而体细胞活化突变可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体细胞突变:在B-ALL中,IL7R突变主要见于BCR-ABL1-likeALL,常伴CRLF2过表达。异常表达CRLF2的B-ALL中,6%有IL7R突变;而不伴CRLF2异常表达的患者中,几乎无IL7R突变。约10.5%的T-ALL患者有IL7R基因突变,IL7R突变的T-ALL患者总体更年轻,并且初诊时白细胞计数更高。IL7R在B-ALL中的突变约90%为位于Exon6的InDels突变,10%为位于Exon5的胞外结构域的SC突变;在T-ALL中的突变几乎全部为Exon6的InDels突变。突变型IL7R和CRLF2蛋白一起形成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的功能性受体,导致淋巴祖细胞的非细胞因子依赖性增殖。IL7R突变促进细胞转化和肿瘤形成,可以作为治疗的靶标。
治疗相关:靶向药MYC和IL7R抑制剂BETbromodomaininhibitor等可能有效。在CRLF2突变或其它因素导致的IL7R失调时,可能用JAK-STAT抑制剂有效。
47.JAK1
JAK1基因位于染色体1p32.3-31.3,编码一种酪氨酸蛋白激酶。JAK1蛋白是一种广泛表达的膜蛋白,在IFNa、IFNb、IFNg信号转导通路中都起作用。JAK1突变最多见于T-ALL,在B-ALL中相对少见,更少见于AML。
体细胞突变:JAK1突变见于18%的T-ALL,以V、R位点突变相对多见,JAK1突变的T-ALL患者初诊年龄较大,对治疗反应差、总体生存率低。B-ALL中JAK1突变率约3.4%,但主要见于高危的BCR-ABL1样ALL。JAK1突变还可见于妇科肿瘤、肺癌、乳腺癌、肝细胞癌等非血液系统肿瘤,但突变分布和ALL中有所差异。
治疗相关:JAK1突变的肿瘤细胞呈现出非IL3依赖性的增殖活性和/或非IL9依赖性的抗地塞米松诱导的凋亡活性。JAK1突变的ALL患者用JAK1/2激酶抑制剂可能有效。
48.JAK3
JAK3基因位于染色体19p13.1,编码一种JAK家族的酪氨酸激酶蛋白,在细胞因子介导的胞内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作用,主要表达于免疫细胞。遗传性JAK3基因缺陷可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T-,B+,NK-,SCID,MIM:#);JAK3体细胞突变主要见于ETP-ALL/T-PLL、NK/T细胞淋巴瘤,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KL,M7)和一过性骨髓增生异常(TMD)中也可见,在肾透明细胞癌等多种实体肿瘤中也有报道。JAK3突变在不同疾病中的分布不同。
体细胞突变:肿瘤中的JAK3突变为活化突变,导致非细胞因子依赖性的STAT5A磷酸化,以M、A、A、R、V等位点突变最常见。在不同的肿瘤中,突变热点区域又有所差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B-ALL中JAK3突变很少见,但JAK3激酶途径的异常活化常见;JAK3突变见于49%的T-PLL(T-cellprolymphocyticleukemia)和约11%的ETP-ALL。T-ALL中JAK3M突变最多见(约占突变比例的57%),其次为发生于R-V位的假性激酶区的突变。NK/T细胞淋巴瘤:JAK3突变率可达35%,以A突变最多见,其次为V突变。AMKL和TMD:JAK3AV、VI、PT突变均可见,突变呈散在分布。其它:在肾透明细胞癌中以JAK3V突变最多见,还可见于其它多种实体肿瘤。
治疗相关:JAK3活化突变对JAK抑制剂托法替尼(Tofacitinib)敏感。
49.MEF2B
MEF2B(myocyteenhancerfactor2B)基因位于染色体19p13.11,编码一种MADS/MEF2家族的DNA结合蛋白,功能上也属于组蛋白修饰蛋白。MEF2B突变主要见于GCB-DLBCL和滤泡淋巴瘤(FL)患者,少见于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
体细胞突变:MEF2B突变见于11.4%的DLBCL(只见于GCB-DLBCL,不见于ABC-DLBCL)和13.4%的FL患者,突变以D83位点最常见,其次为K4、Y69和N81位点,其它位点少见。MEF2B突变还可见于3%的MCL患者,几乎都伴低的IGHV高突变率和SOX11表达。MEF2B在正常的生发中心B细胞中可直接活化BCL6的表达。突变的MEF2B基因转录活性增强,导致BCL6表达增强,促进DLBCL细胞增殖。并且,突变的MEF2B可异常结合于多种基因的启动子区,导致基因的紊乱表达。
50.MYD88
MYD88基因位于染色体3p22.2,编码一种胞浆受体蛋白。MYD88蛋白在IL1和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中起重要作用,调节多种炎症因子相关基因的活化。MYD88的遗传缺陷导致对化脓性细菌易感,而活化突变可见于多种淋巴系统肿瘤。
体细胞突变:MYD88突变可见于多种淋巴细胞肿瘤,绝大多数为c.TC/p.LP突变,其它突变非常少见。MYD88LP突变率在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包括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和非IgM分泌型LPL)中超过90%;ABC-DLBCL中约30%,几乎不见于GCB-DLBCL;原因不明的单克隆IgM增多(IgM-MGUS)中约50%;脾边缘带淋巴瘤(SMZL)和CLL患者中约6%。
MYD88LP突变还常见于发生于免疫特权部位的淋巴瘤(IP-DLBCL):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阳性率75%、睾丸淋巴瘤中71%、原发皮肤的DLBCL腿型中约69%、结内淋巴瘤中17%、胃肠道淋巴瘤中11%。
MYD88LP不见于毛细胞白血病、IgM分泌型的多发性骨髓瘤(MM)、套细胞淋巴瘤。
治疗相关:MYD88LP突变通过激活BTK、IRAK1/4信号活化NFkB通路,因此抑制BTK或IRAK1/4可诱导WM细胞的凋亡,而且同时抑制具有协同作用。MYD88LP阳性的患者,用BTK抑制剂(Ibrutinib)、IRAK抑制剂或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可能有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