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新技术 http://pf.39.net/bdfyy/bdfal/index.html
良性占位
1、囊肿
脾囊肿是具有上皮层的先天性真性囊肿或获得性假性囊肿,真性囊肿起源于发育异常,可能是腹膜间皮在脾沟内的褶皱形成。假性囊肿占80%,囊璧不具有上皮层,最常发生于创伤后、梗死后、感染后,真假性囊肿影像表现相同,CT表现为均匀水样密度灶,无明显囊璧,边界清楚,无强化。MR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病灶,长T1长T2,无强化。
寄生虫性脾囊肿通常由棘球绦虫引起,CT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肿块,并可伴有环状钙化,母囊周围可伴有子囊,包虫囊肿可以密度不均匀。
2、血管瘤
脾血管瘤由大小不等的血管通道构成,后者内衬单层内皮细胞,一般无症状。影像特点取决于大体形态,表现可从实性到混合性到囊性。CT表现为略低密度均匀实性灶,或多房囊性肿块,常伴钙化灶。注射对比剂后病灶强化,类似于正常脾组织。在MRI图像上,T1为低信号,T2为明显高信号。然而当血管瘤含有囊实性成分时T2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血管瘤内有出血或蛋白性液体时呈T1高信号。
3、错构瘤和淋巴管瘤
脾错构瘤是孤立性低密度肿块,可以实性或囊性,实性时,影像特点类似于脾实质。脾淋巴管瘤是由单发囊肿或大小不等多发囊肿组成,其囊璧内衬有内皮细胞,囊内充满蛋白液,表现为单个或多个边界清楚的薄璧均匀病灶,增强扫描不强化。可伴有边缘细小线状钙化。在MRI上这些病变也类似于脾脏单纯性囊肿,表现为长T1长T2,病灶内存在蛋白液时可表现为T1高信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