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
北京中医院副院长
肝胆科主任医师
作为开展院内首例经皮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首例胆道镜辅助经腹腔镜二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首例二镜联合经胆囊管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以及首例二镜联合微创保胆治疗胆囊结石新技术的医生,北京中医院副院长徐佳,以科研技术、微创治疗为尖刀破除医疗难题,维护患者健康。
知行合一,以学促行
年徐佳毕业于河南省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年就读于首都医科医院肝移植专业,医院院长兼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李宁教授,获得硕士学位;医院师从冯秋实教授学习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技术;医院跟随张寰教授深造腹腔镜技术;年获得首都医科医院外科学博士学位;年在北京中医研究院西学中高级培训班攻读中西医结合博士。擅长经腹腔镜、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微创治疗胆道结石及肝胆、胃肠道肿瘤。
行难而上,逆向而行
年3月,27岁的徐佳新婚后3个月,在急救站值班时正值“非典”暴发时期。他永远忘不了那个夜晚,他和同事转运一名疑似感染“非典”病毒的高烧患者。医院被确诊为SARS后,整个急救车上的人员被就地隔离,急救车进行彻底消毒。隔离的第3天,徐佳开始发烧。“从那时起,我就开始经历人生当中最痛苦的两个月。刚开始我并没有害怕,当我看到身边有些患者被转到重症监护室的时候,我害怕了,因为传说去那里的患者有一部分是无法治愈的。”徐佳说。
“非典”患者有个特殊的情况是家人不能探望及照顾,可能到最后留给家人的仅仅是一个小盒子。徐佳当时躺在病床上就在想,他的事业刚刚起步,也刚刚在北京组建自己的小家庭,他还是家里的独子。他还有很多事没有做,如果真的走了,将留下太多的遗憾。
“医院住了两个多月,其中最艰难的时候是在病床上躺了三个星期,每天就在和那口气作斗争。有一天我感到呼吸很困难最终昏迷了,昏迷了多长时间我也不知道。但只要我醒着,我想得最多的还是我一定要活下来”,徐佳感慨道。
当他躺在病床上时,他才真正认识到患者的需求,那时他每天都想要见医生一面,仿佛看到医生就看到了希望。鬼门关里走一遭,再见到第一缕阳光方知有多暖。终于有一天,徐佳可以出院了,因长时间病痛消耗,徐佳的身体极其虚弱,“我当时是爬上救护车的,但我看到阳光了,感受到出院后第一缕阳光的温暖了,我很欣慰我挺过来了,我还活着。”
但打击并没有结束,由于身体受到长期大剂量激素的冲击,刚出院的徐佳被诊断为股骨头坏死,需坐上轮椅或拄上拐杖,这对年轻的徐佳来说是不小的打击。妻子推轮椅带他出去透气晒太阳时,他无法忍受人们投来的异样目光。他迷茫了:“我的后半生不会就在轮椅上度过吧?我的医疗事业就这样停滞了?”
“非典”虽然带给徐佳身体上的病痛,但是也让他懂得了时间的宝贵,人生短暂,要有所作为,才能不留遗憾。短暂的迷茫过后,徐佳决定考研读博。在股骨头坏死疗养期间,徐佳重拾学生时代的拼劲儿,每天早出晚归到附近的国家图书馆复习,有时中午就靠一个汉堡凑合一顿。
最终,股骨头坏死病情稳定了,他也以优异的成绩先后获得首都医科医院外科学硕士及博士学位。
医疗援疆,助力基层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如今已成为一句流行语。选派医疗援疆干部,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进一步促进贫困地区和西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维护新疆的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而实行的一项重大国策。这是祖国为边疆投射的一束温暖民心的阳光。
年12月9日,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及兵团卫生局的支持,徐佳积极联络及布置,在石河子大学成功举办了首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西医结合名医名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传承与创新高峰论坛”。
此次医院医护人员的士气,调动了他们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凝聚力,同医院同周围兄弟单位的交流,医院的风采。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医院的整体服务能力,优化了兵团中医药健康服务。
住培基地的水平高低,是衡量一家医教研同步发医院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对其年轻医师和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以及之后的博士点申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对整个兵团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到石河子大医院,医院住培工作的调研,徐佳发现其临床教学基础雄厚,教师能力不弱,但存在整个临床教学管理体系不完善、架构不健全、责任分工不明确等问题。
面对住培基地工作面临的困境,徐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结合专家组的整改意见,医院的住培基地提出了建设性的整改意见,协助建立了由院长直接负责,外科、内科临床教学负责人分管,各科主任主管各专业的分级责任制。
同时,医院把临床教学纳入绩效考核;教学秘书均由高年主治医师担任,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完善教学资料、考核记录的收集及保存制度,规范考核流程,严格考核纪律。依照考核指标,他带队专家组对住培基地的教学查房逐个进行检查,使全院的教学查房规范化、标准化。
徐佳根据自身经验,整合了石河子大医院的门诊资源,提高门诊诊室的利用率,改善门诊的就诊环境,提升患者就诊体验;增加门诊中医相关的诊疗项目(如小儿推拿),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他还规范和改造了门诊手术室,推进了中药房的标准化建设、中药饮片的再加工及院内制剂的研制和使用。
石河子大医院作为兵团卫生事业的领头雁,有着为兵团基层培养医师的义务。徐佳在规范住培基地管理制度的同时,还牵头主办了原卫计委加强基层医师培训计划,并积极参加了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高峰论坛,通过论坛了解了国家对医教协同及基层卫生计生人才培养的重视及政策导向。
医院管理经验,医院的发展,加强中医国家重点专科的建设,提升科室凝聚力。他还积极申报相关课题,整合学科,医院发展实力。他曾多次主持、参加兵团各级课题立项及结题工作,提出加大院级、校级课题支持力度,加强以院级、校级课题为基础,孵育省部级及国家级课题的立项。
医疗援疆期间,徐佳还多次跟随医疗队到南疆义诊,并组织在兵团机关举行关爱女性健康的大规模健康宣教普查活动,提高群众的防病、治病意识。
“援疆工作离不开家人的支持,援疆干部看似是一个人在边疆,实际上是全家人在援疆。我庆幸我有一个无条件支持我的家庭,感谢他们对我工作的支持。”徐佳说,医疗援疆对他来说是一种锻炼,他不后悔当初的主动请缨。
经历过生死,才知道生命的短暂及时间的宝贵,能在有生之年,运用自身所学做这些有意义的事情是徐佳的心愿。他希望能够协助石河子大医院医院组织构架,同时也为兵团的医疗事业留下些什么。
医患齐心,相伴同行
“徐医生每天早上都会来看我爸,给我交代照顾我爸的注意事项。我爸每次看到徐医生,精神都会好很多。6月1日做的手术,再有一个星期就能出院了。”患者家属杨某敏说,她父亲杨某胜已经78岁高龄,因胆管结石在石医院住院半个多月,手术时得知徐佳也要上手术台,她悬着的心放下大半,因为对其精湛的医术早有耳闻。
“医院转院过来的,之前已经做过4次手术,年龄又比较大,就加大了手术风险。这次手术很顺利,现在患者的病情也很稳定。”杨某胜的主治医生张宏伟说,“徐医生虽然是院领导,但是常在科室、病房跑,他利用一切所能利用的时间,与其他医生探讨、交流,与患者沟通。除此之外他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让我们无须去北京就能和专家面对面学习,十分受益。”
年2月,徐佳和石河子大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张示杰、主治医师杨剑共同为一名女大学生成功完成罕见巨大脾脏淋巴管瘤切除手术。
患者是一个家住石河子的19岁女孩,目前在河南中医药大学读大学一年级,年9月在学校体检时查出脾囊肿,随后在河南中医院复查,诊断显示脾脏淋巴管瘤的可能性很大。因考虑医保问题并担心耽误学业,寒假回家期间来到石河子大医院就诊。
为尽量降低手术对患者学业的影响,肝胆外科积极安排患者入院,且以最少的费用、最快的速度完善相关检查,并成功完成手术。目前患者恢复良好,已出院回校读书。
“徐医生主攻肝胆外科,医院以后,就常来我们科室。刚见面,他就说我是来学习的,您工作经验丰富,平时对我的工作多提点。长时间接触,感觉他就像是我们科室的医生一样,亲切、随和,已经和我们融为一体了。他平时不怕苦不怕累,有时参加手术一干就是一天。这一年来他为我们带来很多新的理念和技术,尤其在处理胆道结石的原则和方法上让我们有所提高。”张示杰已从医31年,他在徐佳身上看到了不少闪光点。肝胆外科的医生和护士都与徐佳相处得很融洽,他阳光般的微笑感染了科室的医护工作者,患者对“阳光”这味药也很受用。
探索技术、扶持医疗、救死扶伤,徐佳带光芒,有信仰,给患者以生的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将继续向着光,寻求更多珍贵的救治希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