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哪种不是致癌因子:
A、亚硝酸
B、苯胺
C、5-羟色胺
D、3-4苯并芘
E、二甲基氨基偶氮苯
C
致癌因子
能引起细胞癌变的物质,称为致癌剂,主要有3种类型。
1)物理致癌因子
主要为辐射致癌,包括电离辐射、紫外线等。若长期被辐射照射或接受到超量辐射都会导致白血病;同样,大气层中臭氧层的破坏,紫外线照射增强,会使全球的皮肤癌病人增加。
2)化学致癌因子
已知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品有数千种,如黄曲霉素、亚硝胺、煤焦油、尼古丁等。吸烟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所含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与肺癌、口腔癌、膀胱癌等有一定的关连。
3)病毒致癌因子
肿瘤病毒(或称致癌病毒)。分为DNA肿瘤病毒和RNA肿瘤病毒两大类。它们含有病毒癌基因以及与致癌有关的核酸序列,可引起宿主细胞癌变
2、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是:
A、核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
B、核分裂多见
C、胞浆嗜碱性
D、血管丰富
E、浸润性生长和转移
E
核分裂相多见也可见于于分裂增殖旺盛的组织器官,侵润性生长和转移是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的特异性生物学特征。
恶性肿瘤细胞核增大;良性肿瘤细胞核较小或正常.所以A不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
区别肿瘤的良性与恶性,可以从几方面考虑:
①肿瘤的组织结构。良性肿瘤的形态结构与其来源的成熟组织相似,组织排列正常,细胞核保持正常极向;而恶性肿瘤与其来源的成熟组织相差很远,组织排列紊乱,细胞核失去正常极向。
②肿瘤细胞形态。细胞的间变是恶性肿瘤的主要形态学特征,而良性肿瘤无间变。所谓间变,是指细胞大小不等,细胞核增大,染色加深,核浆比例倒置(即核多浆少,正常细胞浆多核少)。良性肿瘤细胞核分裂少见,而恶性肿瘤细胞核分裂较多,特别是不典型分裂(即不对称分裂,多极核分裂等)对诊断恶性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③肿瘤的生长方式。良性肿瘤一般呈膨胀性生长,多有完整包膜,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多无完整包膜。
④肿瘤的生长速度。大多数良性肿瘤生长缓慢,病程几年至数十年,而恶性肿瘤生长迅速,有时几周或几个月往往长成巨大肿块。
⑤肿瘤的转移。良性肿瘤不转移,因此,转移乃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
3、下列哪项是恶性肿瘤细胞的最主要形态特点:
A、核大
B、多核或异形核
C、核仁大
D、核染色浓染
E、病理性核分裂象
E
相比良性肿瘤细胞来说,恶性肿瘤细胞常常具有高度的异型性,表现为以下特点:
A.瘤细胞的多形性;
B.核的多形性:核分裂像常增多,特别是出现不对称,多极性及顿挫性等病理性核分裂像时,对于诊断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意义;
C.胞浆的改变;
D.肿瘤细胞超微结构的异型性;
4、良性肿瘤的异型性主要表现在:
A、瘤细胞核的多形性
B、肿瘤组织结构紊乱
C、瘤细胞的多形性
D、核浆比值不明显
E、可见核分裂象
B
这道题比较复杂,选B,使用排除法
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一、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肿瘤的组织结构异型性是指肿瘤组织在空间排列方式上(包括细胞的极向、排列的结构及其与间质的关系等方面)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的差异。由于良性肿瘤的细胞异型性不明显,一般与其来源的正常细胞相似,因此诊断良性肿瘤的主要依据是其组织结构的异型性。例如纤维瘤的瘤细胞和正常纤维细胞很相似,只是其排列与正常纤维组织不同,呈编织状而且致密。恶性肿瘤组织结构异型性明显,瘤细胞排列更为紊乱,失去正常的排列结构、层次或极向。
二、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良性肿瘤细胞的异型性小,一般与其来源的正常细胞相似。恶性肿瘤细胞具有高度的异型性,表现为:
(一)肿瘤细胞的多形性
恶性肿瘤细胞形态及大小极不一致,但普遍较正常细胞大,有时出现瘤巨细胞(tumorgiantcell)。也有少数分化很差的肿瘤,其瘤细胞较正常细胞小,大小也较一致,多为圆形,如肺小细胞癌。
(二)肿瘤细胞核的多形性
恶性肿瘤细胞核的体积大(核肥大),胞核与胞浆的比例较正常增大(正常为1:4~6,恶性肿瘤细胞则接近1:1)。核大小、形状和染色不一,并可出现双核、多核、巨核或奇异形核。核内染色加深(由于核内DNA增多),染色质呈粗颗粒状,分布不均匀,常堆积在核膜下,使核膜显得增厚。核仁肥大,数目也增多(可达3~5个)。核分裂像常增多,特别是出现不对称性、多极性及顿挫性等病理性核分裂像时,对诊断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肿瘤细胞胞浆的改变
恶性肿瘤细胞的胞浆内由于核蛋白体增多而多呈嗜碱性。有些肿瘤细胞可产生异常分泌物或代谢产物而具有不同特点,如激素、粘液、糖原、脂质、角质和色素等,有助于对其进行区别。
上述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别是细胞核的多形性常为恶性肿瘤的重要形态特征,对区别良恶性肿瘤具有重要意义,而细胞浆内的特异性产物常有助于判断肿瘤的细胞来源。
从上面可以看到B最符合题意
5、患慢性消耗性疾病时,最早发生萎缩的组织是:
A、骨骼肌
B、脂肪组织
C、心肌
D、肝实质
E、脑组织
B
全身营养不良性萎缩见于长期饥饿、消化道梗阻、慢性消耗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由于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或消耗过多引起全身器官萎缩,这种萎缩常按顺序发生,即脂肪组织首先发生萎缩,其次是肌肉,再其次是肝、脾、肾等器官,而心、脑的萎缩发生最晚。
6、有一妇女,产后阴道流血,检查发现宫腔内有一肿块,取出标本呈灰白和暗红色相间,镜下见二种细胞形态,一种为多核细胞,核深染,另一种为大圆形细胞,而且胞浆丰富,核大明亮,有大片出血坏死。此瘤可诊断为:
A、宫内膜腺癌
B、恶性葡萄胎
C、绒毛膜上皮癌
D、癌肉瘤
E、平滑肌肉瘤
C
绒毛膜上皮癌是起源于胚胎性绒毛膜的恶性肿瘤,包括两层滋养层的全部。它常发生于子宫,但并非唯一的原发部位。与妊娠有明显的关系,约50%的绒毛膜上皮癌发生于葡萄胎以后;25%发生于流产后;22%发生于正常分娩后;其他则发生于异位妊娠时。
瘤组织由两种异型性明显的细胞组成:一种为类似细胞滋养层细胞,另一种似合体细胞滋养层细胞。这两种细胞常混合排列成团块或条索状,坏死、出血非常明显。瘤组织中无血管和其它间质存在,也无绒毛样结构形成。这一点可与恶性葡萄胎区别。
7、卵巢囊性肿物,切面见有毛发和皮脂样物,镜下见皮肤鳞状上皮,皮下有毛囊和皮脂腺,另外还见到支气管柱状上皮,纤维脂肪组织以及少量甲状腺组织,此瘤可诊断为:
A、恶性畸胎瘤
B、良性畸胎瘤
C、错构瘤
D、毛发瘤
E、纤维脂肪瘸
B
畸胎瘤的病理分类为:①成熟型畸胎瘤:即良性畸胎瘤,由已分化成熟的组织构成;②未成熟型畸胎瘤:即恶性畸胎瘤,由胚胎发生期的未成熟组织结构构成,多为神经胶质或神经管样结构,常有未分化、有丝分裂增多的恶性病理表现。
恶性畸胎瘤和良性畸胎瘤恶变时,常表现为肿瘤迅速生长,失去原有弹性、外生性肿瘤可见浅表静脉怒张、充血、局部皮肤被浸润并伴有皮肤温度增高。可经淋巴和血行转移而有淋巴节肿大和肺、骨转移症状,同时出现消瘦、贫血、瘤性发热等全身症状。
8、有一位男性病人,胃部患有肿瘤,经手术切除,见胃粘膜完好,胃壁肿物境界清,有包膜,大小如鸡蛋,镜下瘤细胞为梭形,胞浆红染,胞核呈杆状,瘤细胞排成束状,局部有栅状结构。此瘤可诊断为:
A、纤维瘤
B、瘤样纤维组织增生
C、平滑肌瘤
D、平滑肌肉瘤
E、纤维肉瘤
C
纤维瘤是来源于纤维结缔组织的良性肿瘤,因纤维瘤内含成分不同,可以有纤维肌瘤、纤维腺瘤、纤维脂肪瘤等。切面灰白,可见编织状条纹,质地韧硬。
瘤样纤维组织增生:是纤维组织瘤样增生。
平滑肌瘤:最多见于子宫,可以多发,瘤组织由形态比较一致的梭形平滑肌细胞构成,细胞排列成束状,互相编织,核呈长杆状,两端钝圆,同一束内的细胞核有时排列成栅状,核分裂象少见。
平滑肌肉瘤:瘤细胞梭形成束状、旋涡状排列。细胞丰富,胞浆较少粉染。核较胖,两端钝,异形性明显。核分裂象较多见。
纤维肉瘤:纤维组织来源的肉瘤,瘤细胞多呈梭形,异型性小,与纤维瘤有些相似,分化差的则有明显的异型性。
9、手术见肝有一肿物,无明显境界,颜色暗红,切开呈筛孔状结构,有许多红褐色液体流出,取材镜检,见多量管腔,管壁厚薄不均,并扩张迂曲,管腔内有多量红细胞。此瘤可诊断为:
A、血管瘤
B、海绵状血管瘤
C、毛细血管瘤
D、淋巴管瘤
E、囊状水瘤
B
海绵状血管瘤位:置较表浅的海绵状血管瘤,局部皮肤膨隆,高低错落,起伏不平,皮面微现蓝色或浅紫色,曲张盘旋的血管隐约可见。海绵状血管瘤位置较深而不波及皮肤者,除局部显现形态不规则的轻、中度膨隆外,肤色并无明显改变。海绵状血管瘤也可见于粘膜下层,粘膜表面呈暗蓝色改变。肿物有压缩性,其体积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发生变化。触诊检查有似蠕虫盘绕聚集之感,或可扪出颗粒状静脉石存在,X线照片也可显现静脉石,此乃血栓机化钙盐沉着而形成。
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头、面、颈部,四肢、躯干次之。除常见于皮肤皮下组织外,偶见于粘膜下,也可发生在肌肉、骨骼和内脏器官内。多在出生时即已发现,或起病隐伏而难以准确追溯发病年月。海绵状血管瘤还可发生于肌肉组织内,称为肌间血管瘤,以股四头肌最常累及,易被误诊;有时累及骨骼,表面粗糙不平,如虫咬状,累及骨髓腔者,X片中可见骨小梁被破坏后的多腔空泡样征象。
上、下颌骨的海绵状血管瘤发病率虽不高,但应予重视,有时因拔除一个松动的牙齿可导致致命性的大出血。当血管瘤受外界刺激时,可引起血管周围组织炎性反应,患者自觉皮肤发热、肿胀、疼痛,或在病灶表面发生破溃。有血栓或静脉石形成时,也可出现局部疼痛,疼痛往往为一过性,短则一天,长则数周,以后自行缓解。在受外伤或表面破溃感染时,可引起出血危险。多数海绵状血管瘤是局限性的,少数弥漫地累及大片组织,如四肢的海绵状血管瘤,是血管瘤治疗中的难点。
10、有一男性病人,手术切除皮下结节状肿物,有完正包膜,切面为灰白色有纹理,质地硬韧。镜下见呈柬状排列的胶原纤维走行交错,细胞核多为梭形,但无异型性表现,此瘤可诊断为:
A、瘤样纤维组织增生
B、纤维瘤
C、平滑肌瘤
D、纤维组织细胞瘤
E、以上都不是
B
纤维瘤是来源于纤维结缔组织的良性肿瘤,因纤维瘤内含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种类,因纤维结缔组织在人体内分布极广,构成各器官的间隙,所以纤维瘤可以发生于体内任何部位。其中以皮肤和皮下组织最为常见,肌膜、骨膜、鼻咽腔及他处粘膜组织以及其它器官如乳腺、卵巢、肾脏等均可发生。大小不等,生长缓慢
1.可见于全身各部,大、小不等,表面光滑,或呈现头状,可自由推动。
2.亦可见有带蒂者,增大可至数公斤,多松弛悬挂,触之柔软,有色素沉着。
3.据其组织成分与性质,又有软、硬两种特殊类型:软纤维瘤又名皮赘,多见于面、颈及胸背部,有蒂、大小不等、柔软九弹性;硬纤维瘤多发于20—40岁女性,以腹壁多见。为坚硬、无痛、无移动性、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的肿物,生长缓慢,无包膜而呈浸润生长。切除后易夏发,且可恶变。
4.病理切片可确定肿瘤性质。
▼更多精彩推荐,请北京那家医院专治白癜风甲氧沙林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