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杀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您了解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动脉狭窄、闭塞引起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最易受累的部位包括腹主动脉下端、骼动脉、股动脉及小腿胫排动脉等大、中型动脉。
主要临床表现:
有如下几种,皮温降低,皮色苍白,脉搏细弱或无,间歇性跋行,静息痛,严重缺血时,趾、足和小腿可发生坏疽和溃疡,以干性坏疽多见。其他如皮肤萎缩变薄、发亮,骨质疏松,肌萎缩,毛发脱落,趾甲增厚和变形。如病变位于主一骼动脉,男性患者有时可伴阳痪。
临床分期:
根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按。分类法,临床上可分为4期。
第1期,轻微主诉期患者仅感觉患肢皮温降低、怕冷,或轻度麻木,活动后易疲劳,肢端易发生足癣感染而不易控制。
第2期,间歇性跋行期当患者在行走时,由于缺血和缺氧,较常见的部位是小腿的肌肉产生痉挛、疼痛及疲乏无力,必须停止行走,休息片刻后,症状有所缓解,才能继续活动。如再行走一段距离后,症状又重复出现。小腿间歇性跋行是下肢缺血性病变最常见的症状。
第3期静息痛期当病变进一步发展而侧支循环建立严重不足时,患肢处于相当严重的缺血状态,即使在休息时也感到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疼痛一般以肢端为主。
第4期,组织坏死期主要指病变继续发展至闭塞期,侧支循环十分有限,出现营养障碍症状。在发生溃疡或坏疽以前,皮肤温度降低,色泽为暗紫色。早期坏疽和溃疡往往发生在足趾部,随着病变的进展,感染、坏疽可逐渐向上发展至足部、躁部、或者小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危险因素:
年龄因素
国内外很多报道都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病率有增高趋势。动脉硬化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一岁以下的小儿在主动脉就可以有脂质条纹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生率和面积也逐渐增大,至10岁时,可以有相当显著的纤维斑块病变。动脉硬化的病理改变可以出现在幼儿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
至成年后出现临床症状,年龄是动脉硬化进行性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显示,自45岁开始动脉硬化的患病率每10岁增加9%。
吸烟
吸烟是导致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吸烟增加发生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危险达2一6倍,增加间歇性跋行的危险达3一10倍80%以上的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目前正在吸烟或以前吸烟。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危险与每天及每年的吸烟量呈较强的剂量依赖性。
糖尿病
糖尿病使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增加2一4倍,12%一20%的下肢动脉缺血性患者有糖尿病。伴有糖尿病患者截肢的可能性较非糖尿病的下肢动脉缺血疾病患者高7一15倍。
高血脂
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相关的血脂异常包括总胆固醇水平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和高甘油三脂血症。总胆固醇水平升高10mg/dL,发生的危险增加大约5%一10%。
病例分享:
患者高某,男,63岁,福建莆田人,以“四肢怕冷3年,间歇性跛行2年,右足拇趾溃烂、疼痛4个月”为主诉入院。
患者早期四肢末端怕冷,右小腿走路-米后酸胀不适,休息后缓解,当时未在意,未做治疗。后来右小腿疼痛症状加重,右足拇趾甲床内侧有脓性分泌物,医院按“甲沟炎”行“拔甲术”,术后创面发黑、疼痛,呈针刺样疼痛,晚上疼痛加重,夜间不能入睡,后在“福建空军总院院”诊断为“动脉硬化闭塞症”,在此院住院治疗,效果不佳,症状逐渐加重,创面逐渐扩大,建议截肢。为求中医保守治疗,来我院就诊。
入院时情况:右小腿偏细,汗毛稀疏,右足肿胀,发暗,有臭味,右足拇趾前端溃烂面约2*3cm,周边发红,有脓性分泌物,有骨质暴露,右足底皮肤干燥,右足背、胫后动脉未触及。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患者创面明显缩小,坏死组织及骨头已去除,创面可见新鲜的肉芽生长,四周有上皮组织爬行,创面周边无红肿,患足皮肤温度尚可,可达28.9℃,患者可以适当的少量活动。
出院时情况:经过三个月的精心治疗,患者创面愈合,周边皮肤无肿胀,温度正常,可达30℃,患足无疼痛,夜间睡眠好。生活可以自理,行走米无不适症状。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