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健康开讲,肿瘤病理先行

——医院第一届妇女健康与生育安全高峰论坛妇科肿瘤与病理基于新进展与争议问题的临床病理及病例讨论实践论坛分会场报道

年2月24日,京城今日迎来医院第一届妇女健康与生育安全高峰论坛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医院主办,集合第十九届生殖内分泌与辅助生殖技术学习班、第十一届危重疑难母胎疾病诊治研讨会、妇科肿瘤与病理-基于新进展与争议问题的临床病理及病例讨论实践学习班、临床助产实践研讨班、辅助生殖技术护理管理等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百余人进行专题报告。内容涉及妇科内分泌、辅助生殖技术、危重疑难母胎疾病、助产、妇科肿瘤与病理相关进展、疑难病例讨论及辅助生殖技术护理等相关领域,六大分会场同时进行,千人大会气氛热烈!中国妇产科网作为合作媒体,现将妇科肿瘤与病理基于新进展与争议问题的临床病理及病例讨论实践论坛精彩内容与各位同仁分享。

妇科肿瘤与病理基于新进展与争议问题的临床病理及病例讨论实践论坛由大会主席郭红燕教授、大会秘书长梁华茂教授主持开幕式,来自国内的余名专业医师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会。本次会议重点讨论妇科肿瘤的临床与病理诊治热点,会议分为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三个部分,在2天时间内对各个部分的相关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讲解与讨论。

精彩专题分享

林仲秋教授:NCCN子宫内膜癌指南进行了详细解读

中医院林仲秋教授对NCCN子宫内膜癌指南进行了详细解读。年NCCN指南新增“影像学应用原则”。除非有禁忌证,指南中提及的CT及MRI均为增强检查,胸部CT不要求增强,重视MRI评估局部病灶,推荐PET-CT的应用范围不如宫颈癌广。在子宫内膜癌手术分期及评估原则的讲解中,林教授强调淋巴结评估及完整取出子宫的重要性。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适应症较严格,主要是应用甲地孕酮和甲羟孕酮治疗,当完成生育功能或诊刮发现子宫内膜病变进展时,需及时行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子宫内膜癌初始治疗时分三种情况:病灶局限于宫体、累及宫颈、超出子宫外。局限于宫体的内膜癌,尽量完成分期手术,无法耐受手术者给予放疗或内分泌治疗。可疑宫颈浸润者,应行广泛子宫切除+分期手术,不能手术者先化疗或放疗,再手术+/-放疗。病灶超出子宫至腹腔,应进行分期+减瘤术,尽可能达到R0,可考虑新辅助化疗;扩散至盆腔者,无法切除时,推荐放疗+阴道近距离放疗,或化疗后评估可否手术或放疗;超出腹腔或转移至肝脏,可行姑息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术后加辅助治疗。对于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应行最大限度的分期或肿瘤细胞减灭术。晚期及复发内膜癌,可选择激素治疗或化疗。TC方案已经是晚期内膜癌的标准化疗方案。林仲秋教授还对目前有争议的几个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如淋巴结切除,侵犯宫颈的评估方法和手术范围,年轻早期患者保留卵巢,术后能否激素替代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王玉湘博士:“微小浸润性宫颈鳞癌”的临床病理意义

医院病理科王玉湘博士阐述了“微小浸润性宫颈鳞癌”的临床病理意义。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虽已经突破基底膜并具有局部的侵袭能力,但几乎没有转移的潜能,是仅能在显微镜下测量的,浸润间质深度≤5mm、宽度≤7mm。FIGO分期中IA1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率小于1%,IA2期淋巴结转移率约4-8%,LVSI不影响分期,微小浸润癌的生长方式包括出芽、迷芽和融合。而SGO的微小浸润癌的标准相对严格,要求浸润间质深度≤3mm,对浸润宽度没有限制,不能出现LVSI,不能出现融合性浸润。出芽和迷芽病灶是浸润病变的早期表现,而融合性病变提示癌灶有燎原之势。病理诊断需与粘膜慢性炎、HSIL累腺等鉴别。王老师强调微小浸润癌的诊断不能从宫颈活检标本得出,至少需从锥切标本得出。年NCCN指南给出了微小浸润癌的不同治疗方式,需根据微小浸润的分期、有无LVSI、切缘状态及有无生育计划来进行选择。因此,准确的病理诊断十分重要,王老师也指出了病理诊断的一些细节问题。

刘岩博士:宫颈腺癌治疗及预后的精准分流-相关病理参数进展

医院病理科刘岩博士阐述了宫颈腺癌治疗及预后的精准分流-相关病理参数进展。刘博士介绍了宫颈腺癌的Silva分型:A型为高-中分化腺癌,结构清晰,膨胀性浸润,无间质反应和LVSI;B型腺体可有单个游离细胞或细胞簇,有局灶或早期的间质破坏性浸润,可有LVSI;C型腺体融合性生长,结构破坏,尖锐成角,伴有间质广泛纤维织增生和炎症反应,常见LVSI。A型多无复发、无转移;B型偶有转移,罕见复发;C型伴有LVSI的淋巴结转移、复发、局部远处转移可能。对于早期宫颈锥切标本中,A型在切缘阴性的情况下可保留子宫;B型可行宫颈切除或全子宫切除,可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如发现LVSI或淋巴结转移则给予辅助放化疗;C型需性广泛宫颈癌根治术,清扫淋巴结,辅助放化疗。

吴小华教授: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证据和争议

上海医院吴小华教授讲述了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证据和争议。吴小华教授分享了多个研究的结果,认为绝大多数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可能缩小肿瘤体积、降低手术难度,减少术后辅助放疗几率,甚至减少术后淋巴结转移率,术后宫旁浸润等,但并不能改善患者的生存率。而且,新辅助化疗的适应证,化疗方案,有效性的评估,术后辅助治疗的判定均有待确定。ESMO的指南认为NACT有作用,但指证不明确。FIGO的指南曾将NACT作为局部晚期宫颈癌选择治疗之一,年起将此推荐的证据级别从B级将至C级;并推荐2B期宫颈癌选择放疗。NCCN指南从来不推荐NACT作为宫颈癌治疗方式。因此,吴教授认为当下除了临床试验外,不推荐NACT临床应用。那么,新辅助化疗真的没有价值吗?年NCCN指南认为IB1期宫颈癌可保留生育功能,但宫颈周围切除过大生育力下降,在NACT后可缩小手术范围、提高妊娠率。总之,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效果差,需要新的治疗策略;新辅助化疗可缩小肿瘤病灶,但均不改善生存率;而且,目前对于保留生育功能,新辅助化疗有一定价值。

向阳教授:妊娠期宫颈癌前病变与宫颈癌的处理

医院向阳教授讲述了妊娠期宫颈癌前病变与宫颈癌的处理。如果妊娠期TCT为ASCUS,无论HPV,均保守观察,产后6周复查;LSIL首选阴道镜活检,或者推迟至产后6周;ASC-H和HSIL在妊娠的任何时期均需阴道镜活检。妊娠期宫颈锥切和宫颈管诊刮的指征是不能除外宫颈浸润癌;如放弃胎儿,在任何时期均可进行;如保留胎儿,建议在妊娠中期进行。妊娠对CIN的进展及预后影响不大,妊娠期CIN的处理原则是暂不治疗,产后6周复查。妊娠期宫颈浸润癌的处理取决于肿瘤分期、淋巴结状态、病理类型、孕周、有无胎儿畸形、孕妇意愿。需组织多科会诊(妇科、产科、儿科、放疗科),家庭成员参加,共同决定治疗方案。妊娠期IA1期宫颈癌,如放弃胎儿且无生育要求,终止妊娠后切除全子宫,或者连同胎儿一起切除子宫;如保留胎儿,需待产后再处理;但腺癌需按IB期处理。妊娠期IA2期宫颈癌,应立即治疗或延迟治疗,如保留胎儿,可延迟治疗,如放弃胎儿且无生育要求,改良广泛子宫切除术,如放弃胎儿但有生育要求,行根治性宫颈切除术。妊娠期IB期以上宫颈癌,孕20周以前的患者立即启动治疗,不考虑胎儿因素,晚孕期的宫颈癌,需适当延迟治疗,但不晚于32-34周,延迟时间不超过4周,需加强监测。但对于晚期患者,有证据表明妊娠过程会加重病情恶化,而导致不良预后。

耿力教授:阴道镜的陷阱

医院耿力教授的讲题是阴道镜的陷阱。耿力教授通过讲述多个病例,详细解释了阴道镜的多个陷阱。部分宫颈腺癌隐藏于宫颈管内,可能外观正常,当细胞学提示AGC需特别注意,行阴道镜+HPV+ECC。部分转化区隐藏于宫颈管内的患者,如果阴道镜仅行宫颈活检,其病理结果CIN级别较低,但应注意阴道镜检查是不满意的,不能揭示最高级别的CIN病变。当阴道镜活检病理结果级别低于细胞学诊断时,也应注意阴道镜检查的满意性。宫颈腺上皮病变也是容易漏诊的,部分TCT未提示腺上皮病变的患者,经过ECC后发现宫颈腺上皮病变,甚至ECC也无法发现腺上皮病变;总之,宫颈细胞学对腺上皮病变的诊断漏诊率较高,诊断敏感性仅50%左右。

梁志清教授:腹腔镜保留神经的解剖性广泛子宫切除术

第三军医大学妇产科梁志清教授讲授了腹腔镜保留神经的解剖性广泛子宫切除术。梁教授从实体至模型详细辨认了盆腔自主神经的精细解剖。保留神经的妇科手术发展了50余年,从开腹至腹腔镜,解剖越来越精细。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中保留神经技术,梁教授提示间隙分离法,包括膀胱阴道间隙、直肠阴道间隙、直肠旁间隙、膀胱旁间隙、阴道旁间隙。分离间隙后,发现危险血管——子宫深静脉,明确盆腔神经解剖路径及毗邻解剖,弧形切除时保留部分神经。该手术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广泛宫旁组织切除的术式。梁教授演示了机器人腹腔镜下神经保留的广泛子宫切除术宫旁处理过程的视频,讲解了其技术要点,解剖清晰、手术精湛。

凌斌教授: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争议

医院的凌斌教授讲授的主题是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争议。凌斌教授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选择适应症、利弊及相关的医患社会心理因素。妇科医生的手术越做越彻底,而对于患者的心理而言,可能期待留下部分器官,比如宫体病变时行子宫次全切除保留宫颈,而宫颈病变时切除宫颈保留宫体,保留生育功能。对于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患者,可自然受孕或积极助孕。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包括宫颈锥切、宫颈切除、宫颈次广泛切除及宫颈广泛切除术,根据分期选择不同术式。

陈春林教授:中国十年宫颈癌手术治疗现状调查及未来手术发展方向的思考

医院陈春林教授讲述的主题是中国十年宫颈癌手术治疗现状调查及未来手术发展方向的思考。宫颈癌手术以经腹手术为主,其次为腹腔镜;但腹腔镜手术的比例近年来比例迅速升高,医院。手术方式仍然以广泛子宫切除术为主,不同期别的手术方式选择不同。广泛子宫切除术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直肠功能尚可,性功能基本丧失。保留神经的手术,患者的膀胱功能较未保留神经的患者明显改善。宫颈癌手术治疗的未来发展是倾向于个体化方向。例如,IIB期的患者也可能有手术治疗机会。对于主骶韧带长度尚可的患者,术前通过测量主骶韧带的长度,对部分IIB期的患者可进行广泛子宫切除术。未来手术的发展依赖于技术的进步。

王建六教授:肿瘤治疗决策:强调无瘤生存or注重生活质量

医院王建六教授讲授的主题是肿瘤治疗决策:强调无瘤生存or注重生活质量。肿瘤治疗是无瘤原则、根治原则和综合治疗,但肿瘤治疗后的生活质量不佳。目前生活质量已经成为肿瘤临床试验和慢性病治疗疗效的重要评价指标。保留功能的手术如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保留生理功能手术、适形调强放疗对宫颈癌患者的治疗及生活质量的保存都有重大意义。但是是否能无瘤生存呢,需要多方考虑并抉择。王建六教授同时分享医院盆腔廓清术的经验。廓清术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从70年代20%增加到64%,医院的11例手术患者2例出现并发症,1例病情未控,余均无瘤生存。延长了患者无瘤生存期,改善了生活质量,手术效果满意。但是,盆腔廓清术风险大,费用高,需要选择适宜的病人,进行多学科联合诊治。

陆安伟教授:NSRH相关问题的思考

贵州省妇幼保健院陆安伟教授的题目是NSRH相关问题的思考。在保留神经受损中有部分远端机外侧宫旁组织未完全切除,保留这些组织是否增加复发风险目前仍有争议。宫颈癌还存在神经侵犯现象,对预后有不良影响。NSRH手术的适应证为:(1)ⅠB期宫颈癌患者;(2)癌灶巨大的ⅠB2期患者建议术前先行新辅助化疗缩小病灶后再手术;(3)部分ⅡA1期的宫颈癌患者,主要是指一侧阴道穹窿有较小浸润的病例,非浸润侧行NSRH手术,浸润侧则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标准手术。路安伟教授提出的问题及给出的答案为:1、适应证:IB1、IIA1可行;IB2、IIA2慎重;2、安全性:选择合适的适应证是安全的;3、标准NSRH的手术:先精确,再简易;4、Q-M关于NSRH的分类手术是否正确?;5、RT有NSRH吗?IB1期2-4cmRT,建议NSRH;6、保一侧?两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7、统一的术后评估方法?有条件用尿流动力学评估;没有条件,用临床评估也行。

吴玉梅教授:宫颈腺癌的治疗

首都医科医院吴玉梅教授讲解了宫颈腺癌的治疗。宫颈癌总发病率下降,当时宫颈腺癌发病率却逐年增加,约占宫颈癌总数的20%,且发病趋于年轻化。宫颈腺癌与鳞癌发病不相同的危险因素包括HR-HPV感染亚型及阳性率不同,此外与肥胖有关。目前认为宫颈腺癌与鳞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由两条独立的分子信号通路调控,与基因突变有关。其生物学特性也有所不同,如:腺癌内生型的比例、局部晚期病例、深肌层受累及淋巴结转移率均高于鳞癌,易发生盆腹腔及远处转移,总体比同期鳞癌预后差。因此,基于宫颈腺癌与鳞癌有不同的分子发病机制、组织学及生物学行为,有必要制定不同的治疗策略。而目前NCCN指南并未对宫颈腺癌和鳞癌治疗方案区别对待。对于宫颈腺癌的争议主要是早期年轻患者保留生育功能和保留卵巢功能安全性问题。根据NCCN指南,目前无证据支持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肠型腺癌或微小偏离性腺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如何安全保留卵巢,需要前瞻性临床研究支持。此外,局部晚期患者放疗敏感性差,如何提高疗效,改善预后也是争议问题,新辅助化疗在宫颈腺癌中的应用,仍存在一定争议,而宫颈腺癌更容易出现微小转移灶,故全身化疗的作用在宫颈腺癌中受到一定重视。局部晚期宫颈腺癌包括IB2-VIA期,常规同步放化疗后残留病灶可达50%,因此在放化疗同步治疗前后增加化疗有可能改善患者预后。宫颈腺癌发病因与基因突变有关,靶向治疗有望成为宫颈腺癌治疗的新思路。

崔恒教授:卵巢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意义及合理应用

北京大学医院崔恒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卵巢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意义及合理应用。卵巢癌发现时约70%已属晚期,常伴有大块肿瘤或分布广泛,侵犯多个重要器官。手术难度大,且常常难以切净;手术损伤大、并发症多而严重。对于存在高风险合并症或疾病因素不适合立即接受手术,经细针穿刺抽吸活检、组织病理学证实为大块病灶型的IIIC期及IV期的患者,可以先给予3疗程左右新辅助化疗。但围绕新辅助化疗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许多文献妊认为新辅助化疗并不改善卵巢癌患者预后。应充分认识到,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是卵巢癌获得好的疗效的基础,新辅助化疗只是晚期卵巢癌“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目前新辅助化疗不能无原则的扩大,甚或作为常规。新辅助化疗仅适于特定人群。综合评价患者、肿瘤、医疗技术团队能力,能手术切净的仍应首先考虑手术治疗。

李秀琴教授:卵巢癌精准治疗探讨与思考

医院医院李秀琴教授讲述了卵巢癌精准治疗探讨与思考。肿瘤的本质是基因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并且,肿瘤突变的基因可激活免疫应答反应,免疫系统会随肿瘤进展而演变。没有标志物的靶向治疗只有30%获益。上皮性卵巢癌的分子标志物众多,TP53、BRCA1、BRCA2是较常见的与卵巢癌相关的基因突变标志物,占70%,主要与II型上皮性卵巢癌(高级别浆液性癌、癌肉瘤和未分化癌)相关。II型卵巢癌为高遗传不稳定性的TP53突变为特点。经过精准的分子靶向治疗,总风险下降65%。李教授分享了几个卵巢癌病例的不同治疗选择,如超声引导向肿瘤内注射化疗药、针对P53突变的靶向治疗、反复复发的二次手术及肿瘤局部药物注射、肝脏局部转移肿瘤的射频消融等。李教授强调,针对复杂病例,应进行MDT讨论。总之,需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最先进的技术、在最恰当的时间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吴小华教授:晚期卵巢癌个体化手术治疗

上海医院吴小华教授讲述了晚期卵巢癌个体化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晚期卵巢癌治疗的基石,目标是手术切净率达到无肉眼肿瘤残留灶(R0),总生存率到达最大程度获益。晚期(FIGOIIIC-IV期)卵巢癌个体化手术治疗是根据患者个体差异采取间歇性手术或直接手术的决策,以达到提高切净R0率和降低围手术并发症的目的,从而提高晚期卵巢癌患者的总生存率,并改善生存质量。个体化手术选择取决于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以及肿瘤切除可能性,术前评估方法有CT影像学评分和Fagotti腔镜评分系统。当CT评分值大于或等于3分值时,达到R0的概率为32%;当Fagotti评分值大于或等于8分值时,达到R0的概率为38%,均不建议PDS而新辅助化疗再行IDS。医院妇瘤科正在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标准并取得了一些经验,结合影像学评估与腔镜探查的方法,明显提高R0率。此外,术者的手术技巧合经验也是决定个体化治疗的关键,尤其在我国缺乏妇科肿瘤专科培训制度,涉及胃肠道、泌尿系统的手术绝大多数依赖普外科医生协助,由于外科医生手术治疗理念与妇瘤科治疗卵巢癌的原则完全不同,造成目前卵巢癌手术治疗切净率低,影响生存时间。

赵霞教授:妇科肿瘤免疫治疗进展

医院赵霞教授讲述的题目是妇科肿瘤免疫治疗进展。目前免疫治疗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免疫细胞治疗,包括LAK、TIL、NK、CAR-T、CIK等细胞治疗,就是抽取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把肿瘤的特征“告诉”免疫资本,在体外诱导出可能具有杀伤肿瘤能力的细胞,再输回患者体内进行“战斗”。目前最出色的是CAR-T,在实体肿瘤中取得了一定疗效。第二种是免疫负向调节分子阻断剂,这些阻断剂能使癌细胞周围削弱免疫系统的信号失效,使免疫细胞不被蒙蔽,继续攻击肿瘤细胞。CTLA-4和PD-1是比较重要的调节分子。同免疫疗法联合应用将是癌症治疗的未来趋势。随着人们对肿瘤生物学和免疫系统研究进一步深入了解,更多组合方案实践可能产生更安全有效的临床效果,真正实现临床治愈癌症。

刘从容教授:“腹膜假粘液瘤”临床病理进展——妇瘤医师应该知道的那些事

医院病理科刘从容教授的题目是“腹膜假粘液瘤”临床病理进展——妇瘤医师应该知道的那些事。腹膜假粘液瘤(PMP)是粘液性肿瘤所致的腹腔内粘液聚集、粘液具有特征性的再分布现象,最常见的原发部位是阑尾。追溯本病历史,年提出学说,考虑卵巢为原发部位,年病理概念逐渐清晰,卵巢出现的假粘液瘤只是转移性肿瘤的一个部位,原发部位为阑尾,0年发现原发性卵巢粘液腺癌发病率约3%。卵巢原发性粘液性肿瘤来源考虑:畸胎瘤(肠上皮成分)、Walthards细胞巢、Brenner瘤、输卵管腹膜移行处、其他来源。PMP粘液成分及生理病理意义做详尽解释:正常小肠内层粘液致密无菌,有物理保护、免疫防御等作用,而PMP粘液中的黏蛋白成分如MUC2导致粘液体积庞大,MUC5B含大量蛋白,导致粘液浓稠度增高,故粘液对肿瘤细胞有自由漂浮、逃逸免疫识别、抵抗化疗等作用,PMP产生的MUC2的杯状细胞进行性异位分泌所致。PMP组织病理学分级可与原发肿瘤级别不同,分级与预后相关。治疗建议行减瘤术+腹腔内热化疗。

刘从容教授另一个专题报告是盆腔高级别浆液性癌原发部位的认定原则。卵巢癌二元论修订和拓展:卵巢癌分为I型癌及II型癌,I型癌起源于输卵管(低级别浆液癌)、生殖细胞(粘液癌)、输卵管和腹膜移行处上皮(粘液癌、Brenne瘤),异位子宫内膜(包括内膜样癌、透明细胞癌、粘液性癌);II型癌起源于输卵管,属高级别浆液性癌,组织学亚型包括SET亚型,分子分型包括增生型、分化型、浆液型。输卵管伞端再认识:输卵管粘膜与腹膜间皮交界处,为干细胞巢穴,排卵造成卵巢表面破损和炎症,累及输卵管伞端继发粘连,卵泡液内含有大量自由基对输卵管造成很多损伤,以上均可致癌变。粘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管,STIC极易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间质内可见卵巢型间质,可滋养肿瘤细胞;一旦细胞落入卵巢皮质,会激活周围分泌甾体类激素的间质细胞,以滋养种植到卵巢的细胞。输卵管远端虽然很容易发生局灶上皮TP53突变,但P53失活本身并不足以产生恶性病变,还需要至少一种以上遗传学的改变(如BRCA1/2的失活),才可使这些潜在的癌前病变进一步发展成癌。

段华教授:子宫内膜癌宫腔镜特征与识别

首都医科医院段华教授详细讲授了子宫内膜癌宫腔镜特征与识别。子宫内膜癌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女性健康,早期诊断显著改善治疗效果提高生存预后,传统DC诊断子宫内膜癌存在局限性。宫腔镜检查具有以下特点:1、对病变形态、范围做出全面评估;2、宫颈管受累情况客观评价;3、取材全面,不遗漏局灶、特殊部位的病灶。宫腔镜检查时判断子宫内膜有无病变条件包括:内膜厚度、色泽、质地、有无异型血管。宫腔镜检查会导致子宫内膜癌细胞腹腔播散,但是在早期病例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宫腔镜检查对患者的复发及生存预后没有影响。NCCN建议:内膜癌腹腔冲洗液阳性是否需要进一步的补充治疗,取决于其是否合并其他高危因素,尽管腹水细胞学不再纳入分期,但仍推荐常规留取并报告。

孟元光教授:机器人卵巢癌手术的初步探讨

医院外科临床部妇产科孟元光教授的题目是机器人卵巢癌手术的初步探讨。卵巢癌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发生率逐年增加,手术结合化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手术的微创化、个体化,更加重视功能的保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目前手术治疗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出现和广泛的临床应用为微创手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机器人手术系统是集多项现代高科技手段于一体的综合体,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手术概念,达芬奇外科中“内腕”为IntuitiveSurgical的专利技术,使得机械臂的灵活度达到甚至超过人手,并且更便于在狭小的空间内操作,现已应用于卵巢癌、内膜癌及盆底手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优点包括:1.提供了高分辨率的三维立体视觉,使外科医生的视野有了深度和距离,提高了辨别能力和精度,而大10-15倍的图像,使外科医生手术视野极大改进,相较腹腔镜及3D腹腔镜有了明显的进步。2.机器人手术系统配备的EndoWrist腹腔镜器械模仿人手腕动作,具有7个自由度的活动范围,能够精确完成切割、分离、缝合和打结等手术步骤,特别是在深窄的空间中能精确的完成复杂操作。3.由电脑控制的手术系统可以过滤人手的抖动,控制力超过人手。4.相对于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的学习曲线更短,没有腹腔镜手术经验的医师也能够较快掌握手术技术。5.外科医生坐在控制平台上进行操作,能比较好的节省体力,保持良好的手术状态。但仍有局限,如机器人手术系统没有对人体组织的触觉,相对普通腹腔镜器械所具有的各类电外科和超声器械,机器人手术器械仍然较单一,功能也有待改善。机器人手术系统仍较庞大,安装相对复杂,需要进一步的小型化。机器人手术系统的费用较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高。

黄向华教授:卵巢交界性肿瘤的诊治体会及思考

医院妇产科黄向华教授的题目是卵巢交界性肿瘤的诊治体会及思考。年Taylor首次描述半恶性肿瘤,3年WHO: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OvarianTumor,BOT),占所有上皮性肿瘤的15%,发病较卵巢上皮癌早10年。BOT分为:浆液性交界性肿瘤(S-BOT)、粘液性交界性肿瘤(M-BOT)、子宫内膜样交界性肿瘤、透明细胞样交界性肿瘤、移行上皮样交界性肿瘤。BOT治疗原则(-NCCN):取决于组织学、临床特征、病理类型、患者年龄以及诊断时肿瘤的期别。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在全面分期手术时仅行单侧附件切除术(保留子宫和健侧卵巢)。无生育要求者,行全面分期手术或标准卵巢癌细胞减灭术。手术后无浸润性种植者可随访。有浸润性种植者可随访或按低级别浆液性上皮癌处理。术后治疗无浸润性种植者,术后随访,无需化疗,有腹膜或大网膜浸润性种植者才加化疗,I期且有残留病灶者,铂化疗具有较高的反应率,但不增加远期生存率;短期内复发者往往是首次治疗时漏诊了浸润性种植病灶,需要化疗晚期复发者可考虑行二次细胞减灭术。有浸润性种植者加化疗。有生育愿望者,单侧粘液性瘤推荐单侧附件切除,单纯浆液性瘤可切除附件或剔除肿瘤,双侧浆液性及粘液性瘤推荐双侧剔除。对手术范围考虑:交界性瘤淋巴结转移不影响预后,大网膜不影响长期生存率,浆液性交界性瘤不须切除阑尾,交界性黏液性肿瘤需切除阑尾。NCCN(年)指出:全面分期手术后有浸润性种植者,可视作低级别癌,选择观察或者化疗;无浸润性种植者可观察。

郭红燕教授:妇科化疗及相应消化道副反应的管理

医院妇产科郭红燕教授讲解了妇科化疗及相应消化道副反应的管理。化疗的消化道反应:指化疗出现的与化疗药物相关的一系列消化道不良反应,主要是恶心和呕吐、粘膜溃疡、腹泻和便秘。在临床中,化疗相关的恶心呕吐(CINV),其发生率高达65-85%以上,是最常见的消化道反应,也是最令患者烦恼的化疗不良反应。剧烈的恶心呕吐可致患者脱水、电解质紊乱、还可能因消化道损伤而感染、出血。长时间的不良反应导致患者增加门诊就诊次数或延长住院时间,加重患者经济负担,精神紧张,降低生活质量,降低对化疗的依从性,甚至拒绝化疗,对于高/中致吐方案,医生预计的恶心呕吐严重程度与患者体验的恶心呕吐严重程度之间存在差异,特别是延迟期。参与CINV的主要递质包括5-羟色胺(5-HT3)及P物质。高选择性5-HT3受体的发现及我们对5-羟色胺认识的进步有许多积极、长期的作用。阿瑞匹坦是CYP3A4的中度抑制剂和诱导剂,可导致地塞米松血浆浓度升高;在使用阿瑞匹坦方案时应适当降低地塞米松剂量。中国指南推荐,中高致吐化疗方案应对CINV进行预防治疗NK1拮抗剂+5-HT3受体拮抗剂+地米的三联方案是首选。对于高致吐性化疗方案,NCCN、ASCO、MASCC、ESMO、中国指南均推荐进行预防性治疗,NK1受体拮抗剂+5-HT3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的三联方案是首选。

徐冰副教授: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与卵巢癌

医院妇科徐冰副教授的题目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与卵巢癌。世界范围内,估计子宫内膜异位症(EM)患者发病人数超过2亿人,病程8年以上发生恶变几率达到0.7-2.5%,恶变主要病理亚型包括卵巢内膜样癌(33.8%)和透明细胞癌(39.4%),约20-50%的卵巢内膜样癌、透明细胞癌合并存在EM,约60%的恶变紧邻或直接起源于EM组织。EM的恶变征象包括:卵巢巧克力囊肿10cm,或明显增大趋势、疼痛节律改变、治疗后短期复发、影像学发现、血清CA异常升高。预防措施包括:巧克力囊肿直径6c时,建议手术治疗、慎重用穿刺抽吸方法、根据年龄和生育要求适当放宽根治性手术指征、保守性手术切除的标本,如发现非典型增生的病变,应长期密切随访、绝经后的患者以根治性手术为宜。

梁华茂副教授:预防性输卵管切除的争议

医院妇科梁华茂副主任医师阐述了预防性输卵管切除的争议。预防性输卵管切除术是对一些特定的人群进行输卵管切除,而不破坏卵巢组织。特定人群主要包括具有卵巢癌家族史的妇女,特别是对有BRCA基因突变者,以及因良性疾病切除子宫者。预防性输卵管切除的理论依据是卵巢癌二元论,BRCA等基因突变的检出,输卵管浆液性上皮内癌,以及P53印记的发现等。Finch等对例携带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妇女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预防性附件切除可降低80%的输卵管癌、卵巢癌和原发腹膜癌的风险。对于无肿瘤家族史者,预防性切除输卵管可降低42-77%罹患卵巢癌的风险,即使单纯输卵管结扎亦可降低30%罹患卵巢癌的几率。因此,美国和加拿大先后提出预防性输卵管切除的指导性建议。预防性输卵管切除手术技术难度不大,但需注意全面探查,有序盆腔冲洗,保护卵巢血供,病理广泛取材。单纯以预防性输卵管切除术预防卵巢癌尚存在一些不足,如:在盆腔浆液性癌(卵巢癌、输卵管癌及腹膜癌)中,仍有约30%患者未发现STICs等输卵管病变。可能来源于卵巢本身或其他,单纯切除输卵管并不能降低这部分患者的患癌风险。同时对预防性输卵管切除的其他争议和由此引发的新问题做了相应讨论。

病例讨论环节

医院孔东丽博士汇报了一例病灶来源不明的妇科肿瘤病例,患者的病灶主要位于宫颈处且临床表现过程均支持宫颈癌,但根治术后的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癌,各位与会专家对该病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终结论仍然是依据病理结果诊断为内膜癌。

医院吴章鑫博士叙述了一例不孕患者卵巢巧囊逐渐进展为卵巢癌的病例,娓娓道来,患者卵巢巧囊复发后病理为交界性肿瘤,患者生育意愿强烈,在经过19个月的助孕过程后,再复发时便为卵巢癌;对于不孕合并妇科肿瘤的患者而言,难题重重,选择两难,与会妇科肿瘤专家、生殖内分泌专家及病理专家对该病例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认为患者符合I型卵巢癌的进展过程,但促排卵治疗过程是否加速癌变尚无定论。

明日精彩内容请继续







































广东白癜风医院
西宁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pinglawyer.com/szlblbl/104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