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门诊越来越多的见到家长带宝宝来看“红色胎记”。这些“红色胎记”,大部分就是“血管瘤”。
一、“血管瘤”与新的命名
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特别在婴幼儿群体中发病率约10%。以前根据血管瘤的外形进行分类,但是其难以反应疾病的本质,无法很好的指导治疗。后有学者将传统意义的“血管瘤”分为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前者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殖有关,后者为血管或淋巴管的先天发育畸形。
1血管瘤
血管瘤多为良性肿瘤,某些能自行消退,如:大部分婴幼儿血管瘤、快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等;而某些不能自行消退,如:小部分婴幼儿血管瘤、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等;某些有;甚至某些会造成生命危险,如:累及气道的血管瘤、伴随血小板减少的血管瘤等。
临床上见到的血管瘤多为婴幼儿血管瘤,生后1周左右出现,1岁以内血管瘤处于增殖期,1岁左右逐渐进入消退期,大部分血管瘤可完全消退。但是即使是完全消退的婴幼儿血管瘤,也有一半以上概率残留瘢痕、萎缩、色素减退、毛细血管扩张和皮肤松弛。在过去,医生会建议血管瘤患儿观察等待,一方面是由于婴幼儿血管瘤有消退的可能,另一方面,医疗水平有限,没有针对血管瘤治疗的有效方式。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对血管瘤的早期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血管瘤有可能造成溃疡、感染、瘢痕,严重者甚至造成毁容、影响各种功能。尤其对于特殊位置的血管瘤如:面部、眼周、鼻周、口周、腰骶部、会阴区等部位的血管瘤更要引起重视。
2脉管畸形
脉管畸形又分为毛细血管畸形、淋巴管畸形、静脉畸形、动脉畸形、混合性脉管畸形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的脉管畸形。
临床常见的鲜红斑痣就是一种毛细血管畸形,常出生时就有,头、面、颈部多见,也可出现在四肢和躯干,表现为红色斑块,边缘清楚但不规则,颜色可随按压、气温、情绪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病灶颜色逐渐加深增厚并出现结节样增生,部分严重的病变可伴有软组织甚至骨组织的增生导致患部增大变形等。而一些严重的脉管畸形也会造成外观、功能上不可逆的损害。
对于血管瘤、脉管畸形的治疗方式有:激光治疗、介入治疗、口服药物治疗、外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二、目前临床上发现的问题:
1延误治疗时机
血管瘤发病初期面积较小,可能会被家长误认为是擦伤、虫咬伤,也可能会觉得不碍事,可以缓一缓。
2盲目模仿治疗方式
在血管瘤的治疗过程中很多家长看到别的患儿康复就刻意模仿其疗法,却始终不见恢复。事实上,血管瘤病情不同治疗方法也因人而异,盲目模仿不仅可能延误治疗时机,还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3医生建议
发现宝宝血管瘤,应尽早就医,让专业的医生来进行诊断、治疗。同时要注意给宝宝穿纯棉衣物,减少摩擦;对血管瘤瘤体做好照片记录,医院复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