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EB病毒不仅能引起ldquo

EB病毒又被俗称为“亲吻病毒”,主要经口密切接触传播,在人群中广泛存在。根据血清学调查,我国3-5岁儿童EB病毒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通常,多数幼儿感染后无明显症状,或只是引起轻症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青少年初次感染EB病毒后可能会出现短期的发热、淋巴结肿大等表现为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除了会引起“亲吻病”还有肿瘤

EB病毒感染B淋巴细胞或鼻咽部上皮细胞后,可通过抑制细胞分化及凋亡,诱导细胞永生化和转化等方式致癌。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鼻咽癌、淋巴瘤以及一些良、恶性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1]。

鼻咽癌是目前最为明确的与EB病毒感染相关的人类上皮性肿瘤,发生于鼻咽腔顶部和侧壁,其发病率为耳鼻咽喉恶性肿瘤之首。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鼻咽癌占全球鼻咽癌发病和死亡的38.29%和40.14%,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在两广地区发病率最高,故又被称为“广东癌”[2]。其常见临床症状为涕中带血、鼻塞、耳鸣、听力下降及头痛等。

鼻咽癌早发现早治愈

早期鼻咽癌治愈率很高,I期鼻咽癌治愈率高达95%-%[3]。但在临床实践中,由于鼻咽癌发病部位较为隐蔽,发病症状与其他良性疾病难以鉴别,同时加上患者自身重视程度不足等因素,导致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

所以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是提高鼻咽癌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EB病毒IgA抗体三项联检

助力鼻咽癌早期筛查

患者感染EB病毒后,体内可出现特异性抗体,其中IgA抗体是由鼻咽黏膜上皮细胞产生,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检测鼻咽粘膜上皮细胞不同时期的分泌型IgA抗体水平对鼻咽癌的诊断更具针对性。目前用于鼻咽癌筛查最为普遍的血清学指标是EB病毒核抗原(NA1)IgA抗体(EBNA1-IgA)、EB病毒Zta蛋白IgA抗体(Zta-IgA)、EB病毒衣壳抗原(VCA)抗体(VCA-IgA)等。

EB病毒的核蛋白EBNA1是维持EB病毒在宿主细胞内潜伏感染的重要蛋白,存在于细胞核内,是非结构性蛋白抗原。机体上皮细胞感染后EB病毒常处于潜伏期状态,在某些特定条件刺激下,EB病毒的立即早期基因BZLF1率先进入表达阶段,并翻译出对病毒基因组具有激活作用的Zta蛋白,Zta蛋白能够引发裂解感染期基因“瀑布式表达”,让病毒从潜伏期直接进入到增殖期,诱导鼻咽部上皮细胞发生癌变。年以来,越来越多学者的研究证实,Zta-IgA抗体持续阳性,提示患者患鼻咽癌的风险增加。VCA是EB病毒在增殖过程中合成的衣壳蛋白,免疫原性较强,它的大量表达标志着EB病毒进入复制状态。抗VCA-IgA对鼻咽癌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并可作为鼻咽癌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判断指标。

一项研究对68例鼻咽癌患者血清进行EBNA1-IgA、VCA-IgA、Zta-IgA抗体水平检测,通过单项、两项及三项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数据分析发现:三项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5.69%、特异性为98.68%,高于单项或两项检测[4]。

在另一项研究中,分析了EBNA1-IgA、VCA-IgA、Zta-IgA三项抗体在鼻咽癌患者和健康体检者中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从而探讨EBV抗体检测在鼻咽癌早期筛查中的意义。结果显示,当三项联合检测时特异性高达98.82%。由此可见,采用三项IgA抗体联合检测适用于鼻咽癌患者的早期筛查[5]。

此外有大量研究证实,EBV的IgA抗体水平与鼻咽癌的分期及预后相关。俞霞等[6]对年3月至年9月医院收治的初诊鼻咽癌患者例,健康体检者例进行血清检测,研究EBV抗体在鼻咽癌诊断及分期的关系,数据显示:EBNA1-IgA在早期(Ⅰ期+Ⅱ期)鼻咽癌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7.8%和96.9%,而联合Zta-IgA及EBVDNA检测,其灵敏度可进一步提高至96.1%,且Zta-IgA阳性率与N分期呈正相关(P0.01)。

令狐颖等[7]对例初治鼻咽癌患者进行研究,发现Zta-IgA及VCA-IgA抗体水平与鼻咽癌患者放疗的近期疗效以及远期生存情况相关,抗体滴度越高,其患者生存预后越差。说明Zta-IgA及VCA-IgA抗体是鼻咽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将EBNA1-IgA、VCA-IgA、Zta-IgA三项联合应用于鼻咽癌的早期筛查中可获得理想效果,具备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为鼻咽癌的早期筛查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提示,连续数年检查EB病毒IgA抗体阳性的患者,3年内发展为鼻咽癌者占18.5%,5年内发生鼻咽癌者为33.3%[8]。因此,在联合检测或单项检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IgA抗体持续阳性的受检者属于“高危人群”,尤应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pinglawyer.com/szlblyy/845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