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练习
李某,男,58岁。65年4月6日初诊。
患者受凉后导致腹泻,病程已3月余,每日大便3~4次,完谷不化,脘腹胀满,食后加重,时暖气,头晕,舌苔白润,脉细缓。
处方:___汤。
服上药六剂后腹泻基本消失,腹胀也明显减轻。继服上方6剂而痊愈。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味
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上一期:老中医都不知道这味药可以治愈肾阴虚!
上期原医案
段某,女,39岁,市石英厂干部,年4月22日初诊。
素体壮鲜病,前日下班归来,突然眩晕不支,呈阵发性发作,发时恶心呕吐,吐出物为清水、为痰涎。身畏寒,手足冷,饮食不思,肠鸣辘辘,大便正常,小便不利。望其面腴体胖,精神萎靡,舌淡红,苔薄白。切得脉象沉细,右手弦。腹诊无压痛。
脉症分析:患者腰不痛,耳不鸣知非肝肾虚损;头不痛,心不烦,亦非肝阳上亢。考《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脉偏弦者,饮也。”《普济方》亦云:“头眩欲吐,心中温温,胸中不利,但觉旋转,由此痰饮。”所论与本案呕吐痰涎,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及小便不利,右手弦脉,正相符契,属痰饮无疑。
治当健脾化饮,温药和之。拟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味:茯苓30g,桂枝10g,白术15g,炙草6g,泽泻15g,半夏15g,二剂。
二诊:眩晕减轻,仍畏寒肢冷,头脑沉闷,舌淡红,苔白微腻,脉来沉弦。药已中的,原方更增温化之品,以求速愈:茯苓30g,桂枝10g,白术15g,炙草6g,半夏15g,泽泻15g,附子10g,三剂。
三诊:眩晕再未发作,呕吐亦随之消失,胃纳增,肠鸣止,惟微畏寒,手足不温,原方更服三剂。并嘱饮食调理,保健脾胃,以绝痰饮之源。
原文复习
《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各家论述
刘渡舟:造成眩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心脾阳虚,清阳之气不足以上养清窍;一是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清阳被水寒之气所蒙蔽。脉沉紧,就是沉弦之意。沉主里,又主水病,弦主饮邪,沉弦正是水气为患的脉象。
以上脉证提示,伤寒经过吐下后,病已经离表,当然也不能再用汗法解表。如果再用解表发汗,就可能伤动经脉之气,即发汗则动经,使阳气更虚,不能荣养筋脉,身为振振摇,就是肢体战振摇动,甚则站立不稳而欲仆。治疗当用温阳健脾,降冲利水之法,轻者用苓桂术甘汤,阳虚重者用真武汤。
苓桂术甘汤是苓桂剂群的代表,擅长治水气上冲,又能治痰饮内留等证。方中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桂枝、甘草补心阳之虚。同时,桂枝又善降冲逆之气。临床如果对苓桂术甘汤灵活加减,效果十分好。
痰湿特盛者,可与二陈汤合方使用;眩晕重者,可加泽泻;兼见面热、心烦者,是阳气与水气相搏而有虚热的表现,可加白薇;兼血压高者,可加牛膝、红花、茜草;兼见脉结代者,去白术,加五味子;兼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者,去白术,加杏仁或薏苡仁;兼夜寐、惊悸不安者,加龙骨、牡蛎等等。
黄元御:吐伤胃阳,则病上逆,浊气冲塞,故心下逆满。阳气浮升而无根,故起则头眩。下泻脾阳,则病下陷,风木抑郁,故脉沉紧。木愈郁而愈升,升发太过,而不得平,故气上冲胸。又复发汗,以亡经中之阳,温气脱泻,木枯风动,于是身体振摇,势如悬旌。此缘于水旺土湿而风木郁动也,苓桂术甘汤,苓、术泻水,桂枝疏木,而甘草补中也。
——END——
推荐阅读
肾虚?快用这些小动作补起来吧!
打通眉心,百病不侵!(练功夫要“展慧中”)
万病之源源于血,百病之源源于气,经络通百病消!
"六气与六淫"决定人体生理活动变化
万病不离寒气(精彩好文)
?版权申明:转载仅作观点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邮箱:yzh
fox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