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肿瘤
淋巴也叫淋巴液,是人和动物体内的无色透明液体,内含淋巴细胞,部分由组织液渗入淋巴管后形成。淋巴在淋巴管内循环,最后流入静脉,部分组织液经此流入血液往复循环。淋巴存在于人体的各个部位,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淋巴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功能之一就是防御外来的细菌、病毒的感染。一旦淋巴细胞发生了恶变,生成了淋巴肿瘤,恶变的淋巴细胞侵占正常的淋巴结,造成淋巴结肿大,同时可能伴随着发烧、盗汗、体重下降等症状。1
-CHINESEMEDICINE-
中医认识
针对恶性淋巴瘤,除了手术、放化疗和靶向药治疗等手段外,中医药能否是一种可以防治的好办法呢?淋巴癌又称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临床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发病年龄高峰在31—40岁,一般认为,可能和基因突变,以及病毒及其他病原体感染、放射线、化学药物,合并自身免疫病等有关。中医古代文献中虽未明确提到恶性淋巴瘤,但是根据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或脾大、结外肿块,或伴有发热、盗汗、消瘦等表现,可归于“痰核”、“失荣”、“石疽”、“恶核”、“阴疽”等病证范畴之中。恶性淋巴瘤,多由于正气内虚、感受邪毒、情志怫郁、饮食损伤、宿有旧疾等因素而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从而产生气滞、血淤、痰凝、湿浊、热毒等病理变化。在治疗上,目前根据恶性淋巴瘤患者的年龄、身体状态、病理类型、病变范围,提倡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尤其是,除年轻患者外,大多数老年患者都体虚多病、正气虚弱,对化疗、放疗耐受性差,化疗往往难以承受。因此,运用中医药治疗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2
-CHINESEMEDICINE-
辨证治疗
1、痰热蕴结
证候:颈部或腹股沟等处肿核,或见脘腹痞块,发热较甚,常有盗汗,口干口渴,咽喉肿痛,心烦失眠,或见皮肤瘙痒,或身目发黄,大便干结或见便血,小便短少,舌质红,苔黄燥或红绛无苔,脉细数或细滑。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散结
2、气郁痰结
证候:胸闷不舒,两胁作胀,脘腹痞块,颈项、腋下或腹股间等处作核累累,皮色不变,或局部肿胀,或伴低热盗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或细弦。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3.脾虚痰湿
证候:全身乏力,面色晄白或微黄,唇色淡白,颈部或腹股间或腹腔内淋巴肿大,大便细或烂薄,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白,脉细弱。此型常见于化疗后。
治法:健脾补气,化湿祛痰
4.气血两虚
证候:多见于晚期或多疗程放、化疗后,颈部或腹股沟等处肿核或大或小,或见脘腹痞块,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怔忡,气短乏力,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软坚散结
3
-CHINESEMEDICINE-
中西结合
放化疗前,驱邪扶正
恶性淋巴瘤初期多见淋巴结肿大,属石疽范畴,为有形之邪,多数患者就诊时一般其病已久,通常虚损较甚而瘤毒亦深,通过扶正使正气充足则有利于驱邪,从而更顺利地完成放化疗。放化疗间,养胃固肾
胃为后天之本,肾又主骨生髓,放化疗主要目的是驱邪,可使病情获得不同程度缓解。在大力驱邪的同时,会产生诸多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合理使用中医药具有增效减毒,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并可治疗各种兼证。放化疗后,补虚扶正
放化疗之后,瘤毒已去十之八九,然所剩之痰瘀毒邪虽少但顽固,不易除净,是恶性淋巴瘤复发难治的根本原因,此时亟需补虚扶正。目前为止,手术、放化疗仍然是肿瘤治疗的三大方法,但是相对而言手术治疗会损伤脏腑器官,引发出血;放化疗缺乏选择性,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危害正常细胞,同时不良反应非常大,而且损伤免疫功能。在这三种治疗外,中医治疗可以减轻不良作用,加强抗癌的作用,同时能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复发和转移。因此,积极应用中药与手术、放化疗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4
-CHINESEMEDICINE-
推荐医生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