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于9月25日晚上7:30点
在崆峒古镇天羽广场跟大家见面!
好事不宜迟
收好演出节目单
明晚不见不散~
演出节目单
一、陇东道情《大开板》
演唱:刘阳春敬登琨
四弦:敬登岐
唢呐:都占科
二胡:敬登琨张憨杨永红
低胡:张立斌
笛子:刘娜
甩梆子:刘瑞
二、陇东唢呐《地里兔》
领奏:马自刚张憨
协奏:李予彦田虎霖
鼓手:吴正强
大锣:翟立鹏
小锣:张立斌
大钹:吴阳阳
小钹:张憨
铰子:高帅帅
三、天水古琴《阳关三叠》
古琴:周文英郑淑芳
洞箫:翟立鹏
四、陇东南民歌联唱
《武山小调》演唱:马福来
《张家川花儿》演唱:毛海霞马永锋
《岷县花儿》演唱:杨狗娃
《河池小曲》演唱:焦存会
《武山秧歌》演唱:张俊新马福来
《两当号子》演唱:左金莲
五、河池小曲《放风筝》
演唱:贾秀娟卢爱娥
三弦:孙维民
板胡:田虎林
二胡:张憨
笛子:祁和平
低胡:张立斌
打击乐:吴阳阳
六、崆峒武术
演出单位:崆峒武校
七、中国传统乐器表演《锦绣中华》
演奏:翟立鹏
八、通渭小曲《通渭非遗古韵传》
演唱:王多虎
三弦:孙维民
板胡:曹俊儒
二胡:吕东东
笛子:祁和平
四片瓦:程崇辈
碰玲:杨狗娃
九、灵台唢呐《绣荷包》《扬燕麦》
唢呐:薛文学连勤利姚海合杨科娃
鼓手:吴正强
小锣:田虎霖
铰子:张立斌
云锣:高帅帅
陇东南音乐类代表性非遗简介01陇东唢呐:陇东唢呐是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传统吹打乐艺术,也称鼓吹乐。因其有积淀雄厚的曲牌音乐体系、庞大的演奏群体、广泛的民俗应用、独特的演奏技艺和浓郁的地方风格,成为中国浩瀚的民间音乐中一个独特乐种。陇东唢呐以其深刻丰富的内涵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02古琴:在我国,古琴名列四艺之首,有着三千多年渺渺光阴的文化传承史。它不仅是一种演奏乐器,而且有着丰富浑厚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审美价值,古人曾把琴视为修心、修身乃至文人的一种象征。古琴共有十四大式,伏羲式、仲尼式、落霞式、灵机式是比较常见的式样,每一式都各不相同。天水伏羲式古琴以、泠泠清亮以及品质上乘,在全国古琴业界有口皆碑,被视为难得一求的珍品。其音质松沉苍古、旷远峻洁。03武山小调:句式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不等,流行本县的《打夯歌》,曲调质朴,节奏鲜明,唱词中多有衬词,如“咦”、“哟”、“嗬”、“哎”等。《碾场歌》是武山山歌号子的另一种形式,节奏自由舒缓,曲调柔和悠长。武山号子除了在劳动中起鼓舞情绪、减轻疲劳的作用外,还有指挥劳动、协调动作的功能。使单调乏味的纯体力劳动,变得生动有趣,和谐有力。基本形式是一领众和,唱词内容随情所至,说古唱今,即兴编唱。
04张家川花儿:“花儿”是我国山歌的一种。主要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它是回族聚居区的一个民歌品种,在张家川广为流传。张家川花儿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并融合当地小曲小调的特点,音量高亢悠扬,婉转动听。歌词多以歌唱爱情为主,以优美的旋律、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为当地群众传唱至今。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05洮岷岷县花儿:有两种基本曲调,流布范围较大的一种是“啊呜令”,另一种是“两连儿令,又名“扎刀令”。它的流布区域与“两连儿”这两种曲调大体以洮水为界,洮河以北和下游地区的“两连儿”被称为北路“花儿”,洮河以南岷县至宕昌境内流行的“啊欧连儿”,被称为南路“花儿”。这种花儿的曲调,起腔突发,高亢粗犷,悠扬婉转,回环往复。而流布在洮河以北的部分地区的花儿叫“两连儿”,因这种曲调拖腔、起腔多用“啊”字,命其名曰:“啊花儿”,又叫北路派花儿,北路花儿流行到卓尼、临潭、临洮、渭源、章县一带。其曲调结构严谨,节奏也较规整。06河池小曲:陇南徽县位于甘肃东南部,是秦陇文化、巴蜀文化和氐羌文化交汇的金三角地带。徽县民间音乐文化底蕴深厚,河池小曲广为流传。年,徽县河池小曲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河池小曲,又叫社火曲。是古老的徽县民间歌曲种类之一,并在徽县民歌中占据极大的比重。其内容丰富,曲目较多,词,曲较定型化,多有完整的演唱文学脚本,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善。在全县范围内乃至徽成盆地之传。07武山秧歌自古有之,源远流长。每当中国传统九日来临之际,武山民间村村寨寨都有盛况空前的“耍秧歌”、“闹社火”、“玩花灯”、“庆上元”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耍秧歌”一直是武山人春节期间的主要文化生活和社事活动,有祈求平安之意,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是它的重要内容,武山人民非常重视。它是很早就诞生在武山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的一种很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古老传统歌舞艺术形式和文化社事活动。08两当号子是是两当地方民歌中的一个独特种类,自古拥有“陇南乐府”的称号。属于甘肃省两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两当号子”曲调优美高亢,音域宽广,节奏明快,粗犷而极富变化,犹如咆哮的江河,飒爽的林涛,抑扬顿挫有致,歌者舞之,听者蹈之,犹有原始遗风。一直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自娱自乐的艺术表现形式,两当号子的曲调主要有羽、徵、商三种调式,不同的曲调表达不同的情感。曲体结构流行的有一段体、两段体和三段体,其旋律幅度跳跃较大,演唱时的表现力丰富而又强烈。民歌王张升、袁正有等还为毛主席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喝号子,受到了高度赞扬。
09灵台唢呐:是以唢呐为主要的民间吹打乐,也称鼓吹乐,它的特点为音量大,音色嘹亮纯净,细腻委婉,演奏技巧丰富,声响连贯顺畅。经历代艺人不断传承加工,以其为数众多的曲牌,庞大的演奏队伍、丰富的民俗内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成为我国民间音乐中一个独特的乐种。灵台唢呐,最早出现在娶媳嫁女、丧葬祭奠、乡村庙会、庆祝典礼等场合,由半职业农民组成鼓乐班子演奏。通渭小曲:是流行于甘肃通渭境内的一种曲艺演唱形式。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是通渭县的民俗文化娱乐生活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群众基础相当雄厚,深为老百姓所喜爱。"小曲"即西北地区群众所喜爱的"眉户"或"迷胡子戏",因其有别于秦腔大戏而得名。眉户流行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山西诸省区,是个地方剧种,它是民间流行的各种民调小调的集合集,最适于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思想。陇剧原名陇东道情,是甘肃省独有传统戏曲艺术。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扎根于陇东的渔鼓道情,逐渐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二股弦等乐器,衍化为皮影唱腔音乐。年搬上舞台,年正式命名为陇剧。环县道情皮影是一门古老的地方传统艺术,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秦陇文化与周边族群文化相融合,古老的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相传产生于宋代,民间俗称“灯影戏”、“小戏”、“老道情”,她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中,采取“借灯、传影、配声以演故事”的手段,“集中华皮影之大成,撷当地道情曲艺之精华”,融民间音乐、美术和口传文学为一体,成为当地人民倾诉情感、丰富文化生活和承担祭祀、过关、还愿、节庆等习俗的综合性艺术。 经普查,全县境内现有47个戏班、名艺人、40多名皮影雕刻者。20世纪50年代,环县道情皮影三次进京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高度赞誉,并最终发展为甘肃惟一地方剧种——陇剧。陇东民歌:流传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及平凉市部分地区的汉族传统民歌,也称庆阳民歌。陇东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别是在陇东革命根据地时产生的《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和《军民大生产》等曲目,使陇东民歌唱红了全中国,寄托着汉族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在中国民歌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属于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出品崆峒山智慧旅游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