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检测乳腺癌腮腺转移-病例报告和回顾
(CaoXSetal.ParotidglandmetastasisfromcarcinomaofthebreastdetectedbyPET/CTCasereportandreview.Medicine(Baltimore).;97(21):e)
摘要
背景:腮腺是乳腺癌转移的罕见部位,通常预后较差。
病史:一名36岁的女性患者因左侧腮腺肿胀于我科就诊,既往行保乳手术后未接受其他治疗。
诊断:PET/CT证实了骨骼、淋巴结、左侧腮腺和对侧乳腺的多灶性转移瘤。
治疗:一线化疗八个周期,使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化疗后行内分泌和抑制卵巢功能联合治疗。
转归:该患者治疗后腮腺、淋巴结和骨骼的转移灶获得临床完全缓解。
启示:病人术后必须接受综合治疗。通过这个案例,提示对伴有腮腺转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需要提出合理治疗方案。PET/CT是诊断和评估转移灶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乳腺癌;诊断;腮腺转移;PET/CT;治疗
1.前言
骨、肝、肺和脑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1]。乳腺癌转移到腮腺非常罕见,并且预后很差,从年至年,仅报道了21例该类病例。我们报道了一例患有原发性乳腺癌的36岁女性患者,通过PET/CT检测到单侧腮腺转移瘤。
2.病例报告
两个月前,即年5月,一名36岁的女性患者来我科就诊,她左侧腮腺肿胀,左眼无法完全闭合,微笑时嘴角向右歪,类似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图1)。同时,患者出现右上肢和右肩部疼痛。本研究已获山东大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SDTHEC4),并已获得患者书面知情同意。
图1.患有嘴部疾病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状的患者。
该患者于年1月诊断为左侧乳腺癌,医院接受了保乳手术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经常规病理检查证实为1.2cm×1.0cm的浸润性导管癌和II级淋巴管浸润,所有切缘均为阴性,22个淋巴结中有2个为转移灶。免疫组化(IHC)示雌激素受体(ER)(染色核的70%)和孕激素受体(PR)(染色核的50%)呈阳性,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呈阴性,Ki-67的平均标记指数为40%,属于luminalB亚型。根据乳腺癌的临床实践指南,建议辅助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但患者拒绝接受所有术后治疗方案。
由于患者在乳腺癌手术后未接受任何治疗,所以第一次来我科时就怀疑有远处转移。因此,建议患者行PET/CT检查。PET/CT结果显示腮腺中的浓聚灶,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为6.5(图2),并在原发病变的对侧(右侧乳房)发现了高代谢肿块,SUVmax为5.3。此外,PET/CT显像还发现多处淋巴结转移(包括左胸肌间淋巴结、左锁骨上淋巴结,右肺门区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多发性骨转移瘤和双侧小叶间胸膜转移。
图2.在综合治疗前,PET/CT显像显示腮腺放射性浓聚,SUVmax为6.5(备注原文为SUV)。
右乳房肿块切除术后常规病理检查证实为浸润性癌。IHC结果如下:ER(+50%),PR(-),Her-2(-),Ki-67平均标记指数为2%,分子亚型也为luminalB型。根据多学科小组的讨论,患者决定接受8个周期的一线化疗(前4个周期为每2周一次表阿霉素[mg/m2]加环磷酰胺[mg/m2],随后的4个周期为每3周一次多西他赛[mg/m2]),联合4mg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每4周一次,化疗后联合内分泌治疗(他莫昔芬10mg,每天两次)和卵巢功能抑制(戈舍瑞林10.3mg,每3个月一次),没有发现严重的副作用。8个化疗周期后通过PET/CT检查显示腮腺肿瘤的大小为临床完全缓解(图3)。化疗后随访6个月,患者情况稳定,正在接受内分泌治疗。
图3.综合治疗后与治疗前PET/CT显像比较。3.讨论
随着人们对乳腺癌生物学特性认识的加深,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通过外科手术治愈[4],综合治疗对该疾病尤为重要。手术后进行全身治疗已被证实可显著改善无病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5],复发率和死亡率的比例降低与全身治疗的应用无关[6]。医师在临床管理中的作用包括如果患者需要接受全身治疗告知患者接受全身治疗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患者接受辅助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则她的预后可能很好,不会很快发生远处转移。
腮腺是最大的唾液腺,涎腺导管癌约80%发生在腮腺[3]。腮腺恶性肿瘤约占腮腺肿瘤的9%至14%[1]。腮腺的大多数转移瘤通常由头颈部的原发性肿瘤引起,在老年男性中更为常见[7–9]。来源于锁骨下恶性肿瘤的转移很少(0.16%–0.4%),并且大多经由血液途径传播[10],腮腺恶性肿瘤患者中有类似于周围性面瘫症状的多达30%至40%[11]。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出现了明显的肿块和口部紊乱,根据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症状,在行全身影像学检查前首先怀疑脑转移。因此,建议行PET/CT扫描来评估局部病变并寻找远处转移灶[2,12]。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是诊断腮腺转移瘤的重要方法,可以区分腮腺的恶性和良性病变,准确率达到85%,并且可以鉴别腮腺的原发性肿瘤和转移性疾病[2,13]。通常,腮腺转移瘤的治疗是外科手术切除孤立性肿瘤、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的组合。乳腺单腮腺转移的治疗仍存在争议。对于大多数局限于腮腺的肿瘤,适当的切缘阴性的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切除术及术后进行放疗将成为治疗方案[2,14]。因为腮腺不是该患者唯一的转移病灶,故不建议行腮腺切除术及放疗。因此,我们首先建议患者行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的联合治疗方案。
此类腮腺转移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差,其5年生存率仅为10%[2,3]。尽管孤立性腮腺转移瘤的无病生存期较长被认为是良好的预后因素,但许多作者认为腮腺手术不能改善预期寿命[2]。然而,对于所有腮腺转移瘤的患者,应推荐姑息治疗。
总之,可手术的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患者应接受系统性治疗以提高生存率。乳腺癌腮腺转移很罕见,预后差,PET/CT检查有助于发现和诊断这类转移。对于单纯腮腺转移的患者,腮腺全切术和辅助放疗是可行的。否则应建议姑息治疗。
(余略)
医院李晓峰教授校稿首都医科医院李春林教授终审相关链接:18F-氟代胆碱与68Ga-DOTATOCPET/CT显像比较分析一例不明来源神经内分泌瘤的成骨性骨转移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