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必答内镜e学堂新镜界早期下咽

内镜e学堂-新镜界

学堂e问第三期

早期下咽癌及早期食管癌的最新诊断与治疗

提问解答

QustionsAnswers

01

刘勇请教小田切啓之教授:

最新版的食管癌治疗规约建议累及黏膜下层、脉管瘤栓、基底切缘阳性需要追加治疗,除此之外病变分化是否会影响术后追加治疗的决策?以及追加治疗方式如何选择?

小田切啓之教授:

早期食管癌ESD后是否追加治疗,在规约中评估指标包括病变是否侵犯黏膜下层、是否存在脉管瘤栓、基底切缘是否阳性,而病变分化程度不作为评估是否追加治疗的指标。早期食管癌ESD术后追加治疗是指获得根治性切除之后,为预防淋巴结转移而采取的进一步治疗。原则上首选放化疗,当然需要评估患者自身状况,有无放化疗以及手术的禁忌症。

02

刘勇教授请教布袋屋修教授:

SiewertII型的食管胃交界腺癌包括贲门癌和Barrett食管癌变,请问在日本两者比例如何?病理上两者如何区分?

Barrett食管癌变Barrett食管癌变

贲门癌

布袋屋修教授:

医院及以往文献,SiewertII型的食管胃交界腺癌中Barrett食管癌变占30%左右,其他为贲门癌。内镜下需要根据背景黏膜来进行判断,对于发生在栅状血管范围内的病变,考虑诊断为Barrett食管癌,若发生在其他部位,则考虑贲门癌。从病理上进行鉴别,要看病变周围的组织背景,若病变周围存在复层鳞状上皮,则考虑Barrett食管癌。当然无论内镜还是病理,都存在难以鉴别的情况。

03

刘勇请教小田切啓之教授:

贲门癌和Barrett食管癌变两者在鳞状上皮下浸润发生几率是否不同?

小田切啓之教授:

总体来说,短节段的Barrett食管癌下鳞状上皮下浸润的发生率在18%-20%。医院统计,50例Barrett食管癌中只有1例出现鳞状上皮下浸润。

04

刘勇教授请教小田切啓之教授:

SiewertII型的食管胃交界腺癌如果侵犯黏膜下层μm,按照早期胃癌指南,属于治愈性切除;而按照早期食管癌的指南,需要追加治疗,请问如何抉择?

小田切啓之教授:

SiewertII型的食管胃交界腺癌内镜切除适应症参考早期胃癌还是早期食管癌,目前指南上并没有明确规定。随着病例积累越来越多,倾向参照早期胃癌进行决策。

05

刘勇请教田中匡実教授:

环后或右侧梨状窝内侧壁剥离时,经常遇到的这个白色的物质是什么?切断后会有什么影响?

田中匡実教授:

这个白色物质应该是喉返神经的分支。如果被切断,会出现局部喉返神经功能障碍,比如呛咳、声音嘶哑等症状,术中需要小心剥离,保护好这些神经,这需要精湛的手术技术。

06

刘勇请教铃木悠悟教授:

R型血管是一种特殊的B2型血管,多见于低分化鳞癌、基底细胞样鳞癌、腺鳞癌、神经内分泌癌或病变呈浸润性生长模式(INFc),其实对于出现R型血管的病理您如何判断浸润深度?

铃木悠悟教授:

据我们统计,40%的R型血管见于特殊病理类型分化较差的食管癌。对于这些特殊类型的食管癌若出现R型血管,大部分病变我们初步判断已浸润到SM层了。对于出现R型血管的病变,我们判断病变深度为MM层往往是错误的。与特殊病理类型的肿瘤生长特点有关。通常存在R型血管的病变,其肿瘤发生部位往往在粘膜深层或粘膜下层。即便是鳞状上皮癌,若出现R型血管,往往提示是特殊分化类型的鳞状上皮癌。基于这些判断,我们通常会判断病变浸润的深度会相对比较深。出现R型血管往往见于特殊病理类型的病变,而这类病变的生长方式决定了病变的深度较深。

07

刘勇请教铃木悠悟教授:

食管鳞状上皮病变累腺较为常见,内镜下除了周围隆起所见外,是否存在累腺的其他内镜表现?

铃木悠悟教授:

食管鳞癌累腺在内镜下判断是困难的,内镜下除了周围隆起所见外,尚无其他征象帮助辨别,查阅文献往往是个案报道,尚无定论。

08

刘勇请教铃木悠悟教授教授:

腺体导管开口或者黏膜下腺体,能否通过放大内镜、染色等方法观察到?

铃木悠悟教授:

对于内镜下诊断食管鳞癌累腺,使用放大内镜可能存在帮助。如果用碘染色,若呈现深染甚至黑色表现,可能提示存在累腺可能。

09

伍海锐请教田中匡実教授:

早期下咽癌内镜下治疗后,哪些部位的病变或哪些情况ESD后不拔气管插管?不拔管的话一般多久拔管?如何预防术后喉水肿?

田中匡実教授:

拔管时机与术中黏膜下注射量有关系,若注射量大,那么下咽处水肿的相对明显。我们拔管之前要观察喉部水肿情况,能否拔管取决于喉部水肿的程度,需要谨慎评估拔管后是否影响呼吸。我们在拔管之前是需要内镜下去评估的,避免再次进行插管,术后是可以用激素类药物预防水肿的。

小田切啓之:

对于Barrett食管,在欧美国家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而在日本由于射频消融治疗不纳入医保范围,对Barrett食管腺癌进行ESD治疗后,对Barrett食管不做射频消融治疗。我们知道长段的Barrett食管可能会再发生异时癌。我们会对其进行随访观察,发生癌或异性增生后再次进行ESD治疗。

布袋屋教授:

欧美国家对于Barrett食管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是因为在欧美国家Barrett食管以长节段为主,容易发生癌变,所以会选择预防性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欧美国家医生往往不做内镜下治疗,比如ESD/EMR,而在亚洲国家,如中国和日本,内镜技术很成熟,会选择可获得根治性治疗的ESD/EMR,而不会选择射频消融治疗。另外,在中国和日本,Barrett食管往往以短节段为主,长节段者比较少见。

10

伍海锐请教小田切啓之教授:

您在讲课中提到要在残留的黏膜下层进行注射,并且每次在一个地方少量注射,由于病变面积较大,那么每个注射点的间距、每个点的注射剂量、激素的总量有何具体要求?

小田切啓之教授:

曲安奈德,40mg配10ml溶液,每注射点注射0.5ml。各注射点之间的间距没有严格的规定,一定要在黏膜缺损最宽的地方,一定不要注射在肌层,尽量保留一些粘膜下层,方便注射。全环周的病变一般选择局部注射激素联合口服激素方案。

11

伍海锐教授请教布袋屋修教授:

术后除了口服激素,内镜下是否还需要喷洒或再注射激素?

布袋屋修教授:

术中局部注射激素联合术后口服激素方案,在术后不需要内镜下进行喷洒激素了。

12

伍海锐教授请教小田切啓之教授:

超过3/4周或全周病变的食管ESD后,发生食管狭窄的机会很高,预防及治疗的方法包括内镜下球囊扩张、口服或内镜下注射激素、内镜下支架植入、内镜下黏膜切开等,您推荐使用哪个方法合适?或哪几种方法联合应用的效果更好?

小田切啓之教授:

在日本,由于医保问题,日本临床上不采用放置支架来预防狭窄的。据有临床试验证据支持的预防狭窄的方法就是局部注射激素方法,3/4周以内的食管黏膜切除后,采用局部注射激素的方法预防狭窄,超过3/4周甚至全周切除,采用局部注射激素联合口服激素的方法。若术后食管出现狭窄,则采用球囊扩张。

13

伍海锐教授请教布袋屋修教授:

对于术后食管狭窄经反复球囊扩张,效果欠佳的患者,日本专家有没有好的办法?是否会选择黏膜切开?

后藤修教授:

如果狭窄段比较窄的话,黏膜切开也可以使用,但不作为常规方法。对于术后狭窄,治疗手段就是反复的不放弃的进行扩张。扩张时机越早相对越好。对于切除范围大的,尤其颈段食管,术后容易出现狭窄,可能需要扩张10-30次,就是需要反复的进行扩张。在目前现行的预防狭窄方法中,使用激素是有效的,建议推广使用。个人看法,支架植入可能是预防狭窄的方法。在日本,有临床试验使用可溶性食管支架预防狭窄,结果尚未公布。

14

王贵齐教授请教布袋屋修教授:

会厌舌面的一个0-I型病变,进行了ESD,病理结果是会厌舌面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周围伴鳞状细胞原位癌。癌侵犯粘膜固有层,未见明确静脉侵犯、脉管瘤栓及神经侵犯。病变厚度约2μm,黏膜基底切缘及侧切缘未见癌。,是否需要追加治疗?

布袋屋修教授:

对于这个病变,我不会做追加治疗,而是随访观察。考虑到病理结果虽然显示病变比较厚,但是没有脉管、神经及淋巴管的侵犯,也没有转移的征象。所以我不主张追加任何治疗,但需要谨慎的临床随访观察。若患者随访期间出现淋巴结转移了,再进行相应的治疗,比如淋巴结的清扫,也是有治疗机会的。所以我们的意见是不追加治疗,但必需做随访观察。这类病变最先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部位往往在颈部,是容易被发现的。

田中匡実教授:

对于这样的病例,大概4-5年前我们也做预防性化疗,但并没有得到化疗能够预防淋巴结转移的证据。所以现在我们对于这样的病变不做预防性治疗。若随访期间发生了淋巴结转移,再进行淋巴结清扫等治疗。我们不主张对于此类病变进行预防性治疗。

布袋屋修教授:

ESD术后追加放疗,往往进行1次照射。对于此类病变术后追加放疗,能否预防淋巴结转移,效果不确定。若出现淋巴结转移,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而放疗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小田切啓之:

此病变之所以不主张进行术后追加治疗,是因为这个病变虽然分化程度差,但是表现为向上方生长,而非浸润性生长,并且没有脉管、神经及淋巴管的浸润。另一方面,我们不建议进行放疗,放疗会造成患者唾液腺的损伤,表现为干燥,吞咽困难,疼痛,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这种治疗并没有证据证明能够预防淋巴结转移。所以从病人整体利弊考虑,不主张进行追加治疗,只进行随访观察。若出现淋巴结转移,再进行相应治疗。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pinglawyer.com/szlblbl/89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当前时间: